张老师 发表于 2018-6-13 11:04:25

文学概论课程测评试卷及答案参考

课程测评试卷

一、名词解释( 5 ' × 6 = 30 ' ):
1 、文学
2 、文学媒介
3 、文学文本
4 、典型
5 、意境
6 .文学批评

二、简答( 10 ' × 4 = 40 ' ):
1 、什么是文学的感性修辞性?
2 、谈谈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及其多元互渗状况。
3 、审美意象有哪些基本特征?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指出它们各属于哪种风格,并说明理由。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论述( 30 ' × 1 = 30 ' ):
自选角度,分析诗人纪弦的《偶感》( 1947 )。

      偶感
如果是真正的黄金,
让他埋藏在垃圾堆中;
如果是纯粹的音乐,
让他沉默在流行歌里。
愈积愈高的垃圾堆,
即使永无清除的一天;
日新月异的流行歌,
纵然没有停歇的时候。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2 、文学媒介是指文学的感性修辞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3 、文学文本是由媒介传输的具有完整表意系统和文采的富于感兴修辞的语言产品,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多种具体形态。

4 、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5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6 、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领域之一,是指对特定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和评论。它具有艺术性、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

二、简答:
1 、文学的感性修辞性,是指文学具有感兴与修辞相互涵摄的属性。作为感兴与修辞相互涵摄的形态,文学的感兴修辞性可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感兴型修辞。这是说文学这种修辞具有感兴内涵,它是由感兴转化而成并可以引发感兴的修辞。这是强调文学修辞的特殊的现实感性属性。另一层是指修辞型感兴。这是说文学这种感兴具有修辞性内涵,即是由修辞加以传达并始终不离修辞的感兴。这是突出文学感兴的普遍的语言效果属性。无论如何,文学的感兴修辞性是感兴与修辞相互涵摄的整体。

2 、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是指文学文本的具体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主导文化文本是指体现特定时代的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伦理和睦需要的文学文本。高雅文化文本是指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是指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民间文化文本是指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对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不同的文化文本类型之间总是呈现出一种多元互渗状况。多元互渗,在这里指多种文化元素交叉渗透于具体文本中,使得不同文化层面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清晰分辨的情形。具体说来,不同文化文本的多元互渗包括主导文化文本中的互渗、高雅文化文本中的互渗、大众文化文本中的互渗和民间文化文本中的互渗。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辨本身并不能说明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高低优劣,而只是揭示文本的形态特征。

3 、审美意象有四种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和抽象性。
第一,哲理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说审美意象往往借助艺术形象表达一定的哲理和观念。这是审美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第二,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说审美意象总是以其直接呈现的感性事物去暗示更广泛和普遍的意义。这表明,审美意象往往由两部分合成:一是直接呈现于感性的事物,二是上述意义所暗示的更广泛和普遍的意义。前者的价值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看它对后者的暗示。

第三,荒诞性是审美意象的形象物征,是说审美意象往往呈现出外形上的愈出愈奇或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特征。这种荒诞性通常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形象上的荒诞性,指外在形状超出常态而显得极度奇特;二是生活逻辑上的荒诞性,指违背生活情理而令人不可思议。

第四,抽象性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说审美意象的创造和鉴赏都要求抽象思维直接参与其中。这里有两种不同情况:审美意象的创作思维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象,即作家要为某种思想或观念寻找和创造“客观对应物”;而审美意象的鉴赏思维过程则表现为从具象到抽象,即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揣摩和思考进展到哲理观念的领悟。

4 、这两首诗分别属于绚烂和平淡风格。
前一首,诗人大量运用典故、隐喻和辞藻,极力描写自己的难以追忆而又处处需要追忆的深切情怀,显然属于绚烂风格之一种。由于典故和隐喻的频频运用,今天的读者往往需要借助专家的注释和导读,才能理解其绚丽多彩的画面含义,而至于对其深层意味加以品评,则就更不易了。

而在后一首诗里,诗人则相反用极平常的语句,甚至是日常语句,尽可能简洁地描绘出一种平凡而又淡泊、幽静的境界。即便是今天置身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读者,无需借助专家的注释和导读,也能感受到全诗的大致字面含义,并或多或少能体会出它的平淡意境和风格。当然,如果要进一步深究其深长意味(如佛家旨趣),则需要有相应的学养。

三、论述:

分析角度: 文学摹仿论( mimetic theories ) 、 文学实用论( pragmatic theories )、文学表现论( expressive theories )、文学体验论 ( lived experience theories ) 或感兴论、文学语言论( linguistic theories )、文学修辞论( rhetorical theories )、文学文化论( cultural theories )等。也可以自选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 、文学摹仿论或反映论。诗歌通过对于流行歌曲的批判,再现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一个方面,由此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文学实用论。这首诗提醒人们关注“日新月异的流行歌”对于广大群众的蛊惑或摧残作用,呼唤以真正黄金般的音乐去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3 .文学表现论。诗歌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大众文化状况的深切忧虑和对“纯粹的音乐”的执著追求。

4 .文学体验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于“日新月异的流行歌”的强烈厌倦和对“纯粹的音乐”至深体验。

5 .文学语言论。在这首诗歌文本中,语词之间形成张力关系。
“真正的黄金”与“纯粹的音乐”
“垃圾堆”与“流行歌”
“沉默”与“埋藏”
“愈积愈高”与“日新月异”
“永无清除的一天”与“没有停歇的时候”
“愈积愈高的垃圾堆”与“日新月异的流行歌”

6 .文学修辞论。这首诗显示了诗人对于“纯粹的音乐”的认同和对“日新月异的流行歌”的拒绝态度。

7 .文学文化论。这首诗显示了大众文化对于高雅文化的剧烈冲击,对以时尚消费为实质的流行歌曲展开尖锐的批判。它尤其提醒我们关注 1947 年我国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发展状况。还可以把它于今天的大众文化状况加以比较。
诗人以其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体察到“日新月异的流行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强大影响力,从而发出把“真正的黄金”毅然“埋藏在垃圾堆中”、让“纯粹的音乐”索性“沉默在流行歌里”的愤懑宣言。这位高雅文化的创造者对于以“流行歌”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当然可以表示个人的独特忧虑和拒绝姿态,而且他所提出的“清除”和“沉默”问题至今仍具有启迪价值,引人深思。不过,另一方面,他的上述宣言也确实可以提醒人们关注大众文化正强有力地影响生活、并引发来自高雅文化的相应的激烈抵抗这一事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概论课程测评试卷及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