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西交《 护理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治疗 拓展资源心理治疗综述心理治疗概述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按照给各类事物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心理治疗定义只有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心理治疗与精神刺激是相对立的。精神刺激是用语言、表情、动作给人造成精神上的打击、精神上的创伤和不良的情绪反应;心理治疗则相反,是用语言、表情、动作、姿势、态度和行为向对方施加心理上的影响,解决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减轻或消除使患者痛苦的各种情绪、行为以及躯体症状),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亲密关系都能起到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支持等心理反应就是生活中最值得提倡的心理治疗方法。 由此可见,广义的心理治疗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改变理解行为的方式和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同学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亲朋好友间的解释、说明、指导等趋势的交往与沟通,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影响和心理治疗作用。而狭义的心理治疗,则是在确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求治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以促进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心理治疗的流派很多,方法各异。但目的都在于,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与心理障碍,减少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病人的非适应性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从而促进其人格成熟,使被施治者能以较适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以适应生活。因为心理治疗的过程主要是依靠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的,是与主要针对生活治疗的药物治疗或其它物理疗法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称之为心理治疗。适应症 心理治疗在不同学派理论的影响下,方法各异,适应对象也有所不同。一种心理疗法的选择是否适当,往往影响治疗效果。 从广义上来说,心理治疗不仅广泛适用于精神科临床,在综合医院的其他科和预防医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甚至还可应用于一般正常人。例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需与周围人群交往,如果参加集体心理治疗训练班,可以互相讨论,训练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交往的能力,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从狭义上来说,任何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都可以用心理治疗作为主要和辅助手段。由于一种疾病可以采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如焦虑症既可用支持疗法也可用行为治疗,而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又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因此,我们还必须根据不同心理障碍和治疗对象的条件,选择最佳心理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常用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如下: (1)社会心理刺激引起的各种适应性心理障碍 诸如一个人未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原因,而表现为心境不悦、自责自卑、悲观失望等,常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环境安置等。遭受突然的生活事件刺激表现急性心理障碍时也可使用心理治疗。 (2)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 内科病人患有躯体疾病而无求治欲望或治愈信心,甚至将自己疾病看得过分严重,或者躯体疾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等,都需要用个别心理治疗,通过安慰、支持、劝慰、保证、疏导和调整环境等方法来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等有关因素,调动病人的主动性来战胜疾病。 (3)心身疾病 常见的心身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紊乱、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心因性肥胖症和偏头痛、雷诺氏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使用松弛疗法、默想训练、气功训练和生物反馈等方法。 (4)神经症性障碍 ①神经衰弱需要支持疗法、体育活动、体力劳动和气功训练等综合治理。 ②癔症主要以暗示疗法为主,对转换型癔症也可进行精神分析法治疗。催眠疗法治疗癔症是暗示治疗的例证。 ③强迫症和恐怖症主要以行为治疗为主,因为强迫症和恐怖症被认为是在生活中习得的不良行为,必须通过特殊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减轻和消除病态的症状和行为,以新的、合乎要求的行为矫正取代病态行为。常采用松弛训练、系统脱敏、生物反馈和气功训练等办法。 ④焦虑症,首先要帮助病人消除对急性焦虑发作所产生的种种精神负担和恐惧心理,结合病情的性质和原因采用支持疗法。配合交互抑制法和放松功可以较好地抑制焦虑反应。 ⑤抑郁性神经症和疑病症,主要以支持疗法为主,给予鼓励、劝告、保证或暗示等方法。 (5)抑郁症,近年来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应激和认知歪曲对抑郁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采用认知疗法具有一定疗效。 (6)精神分裂症的恢复期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目的是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促进自知力的恢复,巩固疗效以防止复发。 (7)病态人格也可使用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并指导矫正行为的方法。 (8)性心理障碍,阳痿和早泄等性功能障碍可以用性治疗包括性教育、性感集中训练等。 (9)酒中毒和药物依赖等可用家庭治疗、厌恶疗法和环境改变等治疗。 (10)其他精神科问题,如儿童行为问题,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精神发育不全的技能训练。 (11)其他问题 1.口吃可用行为疗法,但病程长者不宜使用。 2.书写痉挛症可采用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 3.神经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肌肉的损伤、痉挛性斜颈、大脑性瘫痪和中风偏瘫等均可使用生物反馈疗法,训练病人控制肌电活动,达到重新随意控制瘫痪的肢体。气功训练也有效果。 4.遗尿和大便失禁也可用生物反馈疗法训练。心理治疗的基本实施过程 (1)最初的接触:向求助者提供其急切关心的信息,尽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求助者是否对治疗者产生了基本的信任、形成了基本的好感,是该阶段是否成功的标志。 1)主动和求助者打招呼,相互问候 2)介绍心理治疗的门诊情况和治疗者个人的情况、心理治疗的性质以及通过治疗能解决的问题。 3)初步询问了解求助者求真的原因后,要向求助者讲清治疗的形势、程序、时间安排、费用、保密原则以及需要求助者作出努力的方面,如果求助者同意,就和他约好下一次会面的时间。 (2)评估与诊断:包括一个与求助者进行诊断性的会谈,以了解求助者的现在和过去。在分析信息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要分清问题的主次。 1)主要问题:求助者最管心、最困扰、最痛苦、最需要改善的问题。通常只有经过多次会面,求助者逐渐产生了对治疗者的信任,才有可能逐渐暴露问题的实质。 2)要注意问题之间在时间上的联系:把求助者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信息综合起来考虑。 3)注意心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求助者的认知和情绪是什么关系,认知和行为又是什么关系。 (3)治疗目标的确定:当对求助者的评估资料确定之后,治疗者就要和求助者共同协商治疗的目标问题。 1)必须明确如下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整个治疗的过程、治疗的时间安排以及治疗期间治疗者和求助者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治疗目标应具体、切实可行、分出轻重缓急。 (4)治疗目标的实施 (5)心理治疗的结束、评估和随访:当治疗者开始确信求助者已经能够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预期的治疗目标已经达到时,就应该着手讨论结束治疗的问题。结束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治疗要向求助者之处他在治疗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向他们之处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2)帮助求助者重新回顾治疗的要点,检查治疗目标实现的情况,进一步巩固治疗所取得的成果; 3)在整得求助者同意的前提下,留下求助者的通讯联络方式,一边今后随访; 4)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者要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客观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西交《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拓展资源
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及与疾病的关系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倾向老龄化,人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紧张刺激随之增加,从而使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谱和死因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肆虐于人类的众多传染病有的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有的已接近从地球上消失,而过去一直病因未明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成了当今死亡原因中的主要疾病(表3—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许多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么何为心理社会因素?其内涵如何?目前把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诸多因素均归于心理社会因素的范畴。为了叙述清楚起见,现分别以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加以阐述。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其中,个体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特征与生物遗传有较密切的联系,从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人们待人处事的行为模式,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有决定性意义,故又称之为内在的心理品质;而个体处理各种外界刺激的应对方式和日常活动中的生活方式则更多与后天获得性有关,通过后天学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使之在复杂的生活中应付自如,或者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故又称之为外在的心理品质。一般认为,心理因素使个体赋予某些易病倾向,从而在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易于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
1.认知能力个体认知能力不足、歪曲或认知障碍均可使个体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现实的评价,不能作出合理的决定,从而难以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使挫折机会增加,导致健康状况恶化。
2.情绪
(1)情绪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愉快、平稳而持久的积极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活动的效率倍增,同时也有利于保持身体务器官系统功能正常,使人的身心和谐,增进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情绪一般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2)情绪与疾病;俄国生理学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国外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与情绪紧张有关的患者人数占全体门诊病人的76%。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证明情绪可以影响人的疾病发生和发展,而疾病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二者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情绪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有:癌症、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疾病等。
3.人格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并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根据反映个人内在的人格特征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把人格分为许多类型,这种理论称之为人格类型理论(personal“ystyletheory)。Mill。n提出了8种及心理健康有关的特殊人格类型及其典型行为表现。
人格心理特征不仅与心理健康有关,而且与生理健康和躯体疾病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某些躯体疾病在发病前具有一些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美国学者Fried—man和Rosenman(1959)发现具有“A型行为类型”(type A Lehavior pattern,TABP)特征的男性成年人高发冠心病。所谓“A型行为类型”是指争强好胜,追求成就,攻击,缺乏耐心,常感时间紧迫,醉心于工作,时时感到有压力以及急于求成这样一组行为特征;而具有“B型行 为类型”(TBBP)特征者则平日悠闲自得,得过且过,从容不迫,不计较事业有无成就。进一步研究发现,TABP者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严高于TBBP者,因而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另外两个与人格有关的概念是应对方式(copingstyle)和生活方式(life style)。应对方式是个体对付各种外在环境和内在刺激作用的一种手段,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成功地应对各种刺激作用,有利于保持最佳健康状态。生活方式则是指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个人生活的行为模式及特征。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面对社会生活压力越大,越容易出现某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药物成瘾等,从而对个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严格地讲,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应对问题的策略。国外学者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根据从生活方式估计其预期寿命的方法,然而这毕竟是一大致的粗糙的估计,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影响预期寿命值,因而此结果并不能作为个人寿命估计的绝对准确值,其意义在于提示个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健康长寿
4.动机与需要个体的行为动机过强或过弱,需要太高或太低,都有可能使个体经历更多的环境刺激或内心体验到更高的压力,影响个体的健康。
(二)社会因素
指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事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生活状况、医疗条件等。对于不同的人,“社会”的概念不同,内容性质不同。母亲温暖的怀抱是相对于婴儿的社会,快乐的家庭是幼儿理想的社会,成年后面对的社会是复杂的整个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个角落,医院是相对病人而言的特殊社会,个体接触社会各个方面越多,面对的社会因素就越多。社会因素分类并不统一,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分类法。我们把社会因素分为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本身的动荡和变迁如政治动荡、制度更迭、战争、经济变革等,这些事件将涉及到社会每个成员。
2.个人生活中的遭遇和变故包括负性事件和正性的事件。负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患病、死亡、失业等;正性事件如事业上的成功、晋升、获奖、结婚等,正性事件一般有利于健康,但如果过分强烈持久,也会产生不利的后果。这种对个体健康能产生很大影响的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情境、变故也常被称之为生活事件(1ife events),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多,也较深入。
3.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社会成员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面对众多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要求每个成员作出应对和选择,适应者健康,反之有碍于健康。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①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②社会中不同的观念如守旧与创新、落后与先进、代沟现象等,不同的价值观;⑧语言环境的改变;④异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⑤不同的宗教信仰等。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转移,时代的变迁,从而面临大量社会文化因素的挑战。
4.社会支持指个体处于危机情况时,得到来自不同群体者的帮助和关心,如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Duck(1992)把社会支持分为三类:①情感支持,主要指亲朋好友通过礼物、问寒问暖、陪伴、倾听及必要的物质帮助等方式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②能力支持,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使人能够有效处理各种事物,保持高度的自信;⑧网络支持,网络成员的相互支持,如学生网络中某一成员突患急病,网络中成员均从各种渠道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这三种社会支持在正常生活中也无时不有。一般认为,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缓冲各种外界刺激所致的紧张,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起相反作用。在医院环境中尤其要注意:①物质支持要恰当,不恰当的物质支持更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②注意社会认可性,例如大多数癌症病人刚入院时不愿过多地与人谈论病情,不愿病情公开化;③不要损伤自尊心,只有当受支持者人际关系足以能够让别人参与时,社会支持才能发挥作用,而当其人际关系受到危机的影响变得非常脆弱时,社会支持的方式需慎重选择。
三、如何解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从而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据我国在198241983年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19282例死亡原因中,前十位引起死亡的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95.26%,引起死亡的前三位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三者占死亡总数的67.59%,同时可以看到,在所列与死因有关的四个因素中,生物学因素仅占1/3左右而一半以上的因素与环境和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有关,因此WHO把冠心病、血管病、糖尿病等归为与人类生活方式及应激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充分说明了心理社因素的重要意义。按照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1.心身统一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二者相互影响,以“心”为主导。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因此,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不能只注意这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2.人与环境的统一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且还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内,因此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特性,更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使个体达到古人所言“天人合一”境界的最佳健康状态。
3.失衡与适应的统一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许多自然的和社会的不利因素,SI起个体心身失衡。然而,大多数人均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生活和谐有序。这是因为个体在与外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应对行为模式,使个体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改变,从而使个体健康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的和谐一致。因此,个体自身的心理特征是保持个体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西交《 护理心理学》第七章 病人的心理护理 拓展资源
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门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心理的分析,从营造和谐就医环境;诊区设置标志或导医;医护人员仪表和态度;提出提高医疗水平等方面阐明门诊对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使医院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效果。
门诊是为不住院患者诊疗的场所,是患者对就诊医院的“第一印象”。由于就诊患者数量大病情各异,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但对便捷的服务、准确的诊断、合理收费的心理要求是相同的。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可能导致他们对医疗过程甚至整个医院工作的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疾病的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这就要求医院对门诊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对门诊护士素质的提高。
一、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陌生、恐惧的心理。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者,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2)焦虑、烦躁的心态。病人在一系列诊疗过程中,由于科室和专业的细化,常常要往返多个部门和诊室。门诊患者一般都有求治心切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尽早明确诊断的心理。如多次往返,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不胜枚举。
(3)期望药到病除的心理。门诊患者大多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为自己诊疗的医生都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
(4)心存疑虑的心态。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非典”时期树立的“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的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5)消费心理。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二、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1)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电子呼叫系统和液晶电视等措施,能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候诊。
(2)设置明确就诊流程说明和标志。在各诊区设立鲜明详尽的“就诊须知”、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指示标牌,尽可能减少在就诊程序中的往返。如有可能,还可设立“导医”人员,引导、无忧答案网就医手续。
(3)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门诊服务护士是第一时间与病人接触的医务工作者,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都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起到安抚作用,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技巧,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
(4)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医院是人们以健康和生命相托的地方。以优质服务善待病人,是医护人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起码的素质和心理状态。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倡导人性化护理,注意察“言”观色,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预测患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的疑问,从患者的心里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善待每一位病人。
(5)灵活安排就诊,缩小医患间心理距离。门诊患者多,流量大,患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合理、灵活的安排就诊秩序,减少就诊环节,缩小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医患间、患患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6)提高医护技术水平,赢得患者信任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服务态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西交《 护理心理学》绪论、第一章 拓展资源
关爱病人从心理护理开始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病人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
(1)躯体需要主要指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及精神需要病人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即便有病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关注自身的病情及预后等。
二、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1、疼痛的心理护理
某些肿瘤、手术后、外伤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影响疼痛的原因也很多,如采用心理治疗,则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疼痛减轻。
由于不良的暗示作用,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加重;而采用良好的暗示疗法,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减轻甚至疼痛消除。对病人进行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可使病人全身心放松,消除病人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止痛的效果。
对慢性疼痛的病人应转移其注意力,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消除不良消极因素的影响,对缓解或消除疼痛十分重要。对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的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关心,对病人不适当的疼痛表现不予鼓励和关心,这样可以帮助病人培养健康有益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纠正不良的疼痛行为表现。
2、焦虑的心理护理
病人表现焦虑,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不同病人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异。因此,在护理病人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正确的诱导。首先应尊重病人,自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病人感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使其减轻焦虑,同时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命名其感到被尊重。也可采取合理的消遣活动,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如病人焦虑心理较重且不易缓解,可酌情给予安定口服,并及时处理引起焦虑的疾病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恐惧的心理护理
恐惧心理是由于病人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痛苦不安的情绪状态。当病人受到各种不良刺激而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家属要尽量倾听病人的诉说或保持安静,也可对病人进行抚摸,必要时抱紧病人有助天稳定情绪,并守护在身旁。采用松驰方法,如听音乐、深呼吸、催眠、读书、看画报等,均有利于减轻恐惧和消除不良反应。
3、悲伤的心理护理
悲伤是病人感觉或预感到将要出现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反应状态。可表现为沉痛、哭泣、懊丧、忧郁或愤怒等,也可有饮食的改变,如饮食突然减少或不思饮食等。睡眠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时多梦,梦中易醒等。严重的病人可表现为极度抑郁,否认事实,强迫自己机械地去做某些事情,并有幻视、幻听、妄想、恐怖症,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态度冷漠。
在护理这类病人的时候,要尽量养活或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支持病人的悲伤反应,积极劝慰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找到支持的力量,如和亲密朋友诉说等;通过和病人的深入交谈,提高病人自身价值;对病人表现的愤怒、哭泣和诉说表示关心和同情;对有孤独、抑制、愤怒情绪的病人,要劝说病人摆脱过去,面向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西交《 护理心理学》 第五章 心理护理 拓展资源
不同情况下病人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 、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三、传染科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被确诊为患传染性疾病后,不仅自己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夺,这在病人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
传染科病人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病人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许多传染科病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都是害怕别人卑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少人还产生一种愤懑情绪,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倒霉。有这种愤懑情绪的人,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惹、爱发脾气。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
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病人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恨不得一把抓来灵丹妙药把病治好。因为治病心切,有些人像海绵吸水一样搜集与己有关的信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应当注射什么针剂,应当服用什么药物,他们都想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理和效果。根据病人的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讲述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甚至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为传染病人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传染科病人时,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当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病人的顾虑和猜疑。
四、重危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E.Kubler-Ross将大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 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还谈论病愈后的设想和打算。也有的病人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于这样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愤怒期 度过了否认期,病人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
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病人度过愤怒期。
3.妥协期 病人由愤怒期转入妥协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护士就尽量地安慰病人,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4.抑郁期 病人已知道自己面临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遗言。大多数病人在这个时候不愿多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
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5.接受期 这是垂危病人的最后阶段。病人心里十分平静,对死亡已充分准备。也在的临终前因疼痛难忍而希望速死。如有一位仅28岁的青年,从事X线专业工作,因防护不善而患了放射病,由于极度疼痛,几次想自杀。有些人病情虽很严重,意识却十分清醒,表现得留恋人生,不愿死去。如有一位23岁的姑娘,患卵巢癌,肝转移,死前头脑清醒,含泪说:“我愿意活下去,我还年轻,我需要工作……”。
协助病人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病人 、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是情操高尚的表现。护士是一直守护在临终病人身旁的人,要帮助病人整容,用生理盐水擦拭眼睛、鼻孔和面部的污迹。病人听觉是人体最后的丧失知觉的器官。故不可议论不利病人心情的话,不可耳语。有的病人来不及等到亲属到来就离开人世,就由护士代替其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或记录遗言。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四)
31. 病人的心理需要:安全需要,舒适需要,尊重需要,信息需要,刺激需要
32. 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①认知活动变化②情绪活动变化③意志活动变化④人格行为变化 ⑤自我概念变化和紊乱
33. 儿童病人的心理特点:①分离性焦虑②恐惧③皮肤饥饿④行为异常⑤思念亲人。护理原 则与方法:①病房环境应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②保护儿童的自尊③解除或缓解儿童的恐惧情绪④重视与儿童父母的沟通
34.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焦虑与急躁,悲观与抑郁,更年期综合征
35.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自卑和无价值感,敏感与多疑,固执与刻板,孤独与寂 寞。心理护理:①尊重老年病人的人格②提供舒适,安全的疗养环境③调节好病人的疗养生活④指导老年人克服不良心理
36. 疾病初期的心理护理:①有效沟通②满足各种需要③心理支持与疏导④认知干预
37. 疾病恢复期的心理护理:①提供信息与知识②心理支持一疏导③自护行为塑造④协助认知治疗
38. 痛疼病人的心理特点:①高度个体化的主观体验②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且不易适应③不 同性质的痛疼刺激所伴随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④痛疼对病人的心理具有双重意义。心理护理:①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②分散注意力③暗示④指导健康⑤行为自我控制训练
39. 急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①焦虑,恐惧②否认③孤独,忧郁④愤怒⑤依赖。
40. 疑病症倾向病人:①消除心理压力②帮助病人转移注意力③完善个性。多重抱怨病人: ①耐心倾听②换位思考③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愤怒病人:①理解与解释②帮助病人有效宣泄③帮助病人适当的控制情绪。
西交《 护理心理学》第四章 临床心理评估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拓展资源
心理测验的技巧
心理测验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使用规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行为进行数量化评估或说明,现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司法鉴定、教育、军事、体育等领域。心理测验过程是被试(即正常人、病人、司法鉴定中被鉴定者)按照主试(即测试者)的要求,完成规定作业过程。主试与被试的沟通贯穿于心理测验的整个过程。掌握沟通的概念、策略和技巧,对顺利完成测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沟通的形式:
一、 语言性沟通 语言性沟通是用语言方式来进行沟通,是取得资料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通过语言把信息与感情传给被试,并收取被试的反馈信息,完成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要求主试按标准的、清晰的、明确的、恰当的指导语,温和的声调,适宜的速度与被试进行沟通。
二、非语言性沟通 非语言性沟通是指通过感情表露、动作、手势等来达到沟通的目的。有专家认为组成沟通的成分中,非语言性沟通占90%,语言性沟通占10% 。
(一)体语
1.仪表及情感的表达:主试的仪表端庄大方、服装整齐清洁、站坐姿态端正、语言清晰委婉、表情自然、目光专注,可缩短主试与被试之间距离,增加被试的信任感、安全感。
2.调节动作:主要是调节和维持沟通的进行。主试在操作中点头或肯定的目光等示意鼓励被试继续进行。
(二)空间效应 每个被试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目前注重一测室 ,一主试,一被试的方法。(1)亲密距离:被试与主试之间约30cm左右。提问时语音低、柔和,话题诱导启发,适用于老年人、儿童等被试。(2)个人距离:30~60cm左右。语音适中,态度自然大方,适用于成人测试。(3)公众距离:3~7m。语音大、清晰,适用于团体测试。
(三) 触摸 它是非语言性沟通的一种亲切动作,主要起到关怀、安抚的作用,可减轻被试恐惧心理。如轻拍、搀扶等。但应注意应根据年龄、性别、文化、风俗等不同的因素选择使用,否则引起负面效应,造成工作被动。
三、观察力 主试的观察力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观察被试有否疑虑、不解、不愿配合、过分警觉、拘谨忧郁或敷衍了事。主试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对被试的言行举止不断的进行分析,作出正确地判断,并及时调整沟通技术,使测试顺利进行。
沟通的实施
一 、沟通技巧在测试各环节中的实施 每次测试前,主试应详细了解被试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测试项目、测试目的。备好测试工具,使工作开始就显得有条不紊。被试对主试的第一印象是从语言性沟通开始的,接待时应以亲切自然的态度、礼貌的语言,配以适当的体语,向被试说一声“你好”,“你请坐”,为其创造温馨和谐的气氛,消除陌生感、畏惧感,这样对测试成功起到积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阐明测试目的,讲明方法,使被试端正态度,精神放松,安心测试。指导语的交代是语言性沟通的关键,内容不能遗漏、不能添加、不要死板拘泥,而应严格灵活通俗易懂,这样方能保证测试顺利进行。进行中宜多用鼓励性语言或动作,如说“好”、“回答的很好”、“不错”、“请你再想一想”等,在测试中主试应认真倾听,详细记录,测试完成后向被试表示谢意。最后整理资料,给予详细的书面报告。
二、测试项目不同,沟通技巧也不同
(一) 认知检查(多为智力测查) 采用个别方式进行。不同的被试,沟通技巧不同。
1.儿童测试 对儿童测试时主试的非语言性沟通技术显得更重要,主试态度应自然大方、亲切友好。切记不要以“大夫”、“老师”特有的表情、姿势与被试接触,发挥观察力的作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测试前主试应观察儿童的表情、姿势、神态,根据其语言表达能力、数的基本概念和词汇的应用能力,对自己的年龄、出生年月日、属相、性别、父母姓名、家庭住址、幼儿园或学校名称等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适应情况,对儿童的智力进行粗略估计,以便于主试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测试版本及相应的沟通技巧。例如,一名7岁男性儿童由父母陪伴来测试IQ。主试询问其父母后得知,该儿童4岁说话,至今口齿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识数,在幼儿园学习吃力,平时生活需有人照顾,询问该儿童只知道自己名字、几岁,不知属相,不能清点十个手指,这时主试可以断定该儿童智力大约在中度低下水平,而且只适合做智力筛查测试。
同时应根据儿童易于胆怯、注意力易分散,加之回答不顺利时父母在一旁的焦急和指责使其紧张,不知所措。这时应在征得儿童同意后暂时让其父母回避,缓和气氛;也可从给儿童讲解有趣的故事入手,用协商口气说明目的、方法,逐渐引起儿童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应多用赞赏的眼神、动作,适当给予表扬。有些儿童因为测试时间长而失去兴趣,或遇到困难后而拒绝进行,这时主试应给予鼓励,不可急于求成,可适当调整测试项目的前后顺序,或让其休息一会后再进行。
2.司法鉴定中被鉴定者的测试 心理测验的结果可决定被鉴定者直接利益,测试成功与否,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及敏锐的观察力,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告诉被试应如实的回答问题。在测试中主试应沉着端庄,同时不应歧视、训斥,为被试创造良好的测试交谈气氛,使被试情绪平和地配合测试。司法鉴定中大部分被试测试时多采用沉默、抵触、不合作的态度,主试首先应观察其眼神、举止、面部表情、言语的清晰程度等判断被试的心理活动、合作程度。例如,一脑外伤鉴定者,由家人陪同步入测室,能主动与主试打招呼,表情自如,目光有神。主试询问其外伤经过时,被试能够叙述,用词恰当,当提到肇事者时,较气愤。这时,主试给其讲明测试目的,进行测试,但测试时被试对问题回答均为“不知道”,并称汽车撞坏了脑子记不住了等。主试断定被试是故意不合作。此时,主试向被试讲明政策及本次测试对他的利害关系,以争取合作。还有的被试当主试提出问题后回答故意离题较远,内容杂乱,有的回答则不切题或近似错误。此时主试应灵活变换话题,巧妙诱导被试按主试的设定的问题回答,将被试从相反的难以琢磨的谈话引向问题的症结,并从杂乱的话题中找出答案。例如,主试问:球是什么形状的?被试回答:球是方的。此时主试拿出实物让其看看,问这是什么形状的?被试回答:这是圆的。这时主试应立即说:你回答的很正确,这就是球,球就是圆形的,你应好好配合测试。
3.成人测试 成人被试不合作的原因:(1)对测试的意义不明,误认为是考试,怕做不好得分低,被人讥笑;(2)感测试内容多不能坚持;(3)感测试内容太易,误解测试系在戏弄歧视他。对这类被试首先强调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因而不可能全部做好每一道题,说明绝不是考试,是测检一个人不同能力的情况,从而了解大脑的机能,而不能说明知识水平。当被试感到疲劳时可分段进行,亦可语言测验、操作测验交替进行,实在不能坚持可次日再完成。
4.老年测试 被试年高、多病、视听力减退、反应迟缓、心情欠佳,对他们应关心尊重,礼貌性、鼓励性语言、体语应贯穿始终,指导语应明确清楚,多给予搀扶、触摸等非语言性沟通,更会使其感到温暖。对操作反应迟缓者应耐心,绝不可急躁、不耐烦。
(二)个性测查 这类测检不是主、被试面对面进行。因种种原因易出现无效测卷,而事先又难以推测。为此主试测检时选择比较适宜的日期,以入院后15~30天较理想。此期被试心情已平静,对环境也较适应,病情开始有改善,但又未明显缓解,依从性增进。在接来测检前先初步接触被试,观察其心情是否平静,能否合作,能不能接受测检。有的被试受精神症状的干扰,担心暴露内心状态,常拒测或胡乱划答,主试测检时先了解被试对自身精神症状的认识,指导语交代要准确,要有针对性,告知被试个性测验只能提示被试个体的性格倾向和能力,根本不可能窥知内心活动。有的被试文化程度低或年龄偏小,阅历有限,不理解题意或感题项太多,精力不足而难以完成,此时主试要有耐心,可帮助其一一阅读、解释至其完成,被试一次难以完成可分次进行。对实在不适宜接受测检的被试,不应坚持进行。
阻碍沟通成功的因素
一、主试衣冠不整、举止不当、表情冷淡、神态生硬、指导语不熟悉或死板生硬,过多粗俗土语、口头语或专业语,以及业务不熟练、工具准备不全等,任何一点均能使被试产生逆反心理。
二、主试提问太直接突然,被试没有心理准备,使其无措慌忙乱答。
三 、受病情、案情等的影响被试伪装或不合作,对测试不认真、敷衍、不实事求是,而是择“好”回答。这些均可影响沟通效果,使测试缺乏效度。
四、主试倾听技巧不佳,轻率或过早判断、过早打断被试啰唆回答,如“你这个问题回答错误”、“不对”等语言都会增加被试戒备心,使交流提前中断,影响信息提供。
五、环境因素干扰。环境嘈杂,光线过暗,温、湿度不适,通风不良以及主被试空间距离过近、过远等均影响沟通技巧的实施。
上述阻碍因素,在整体护理中也会影响沟通技巧的应用。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三)
21. 行为观察的设计:①确定观察的行为②确定观察情况③确定观察方式④确定观察指标⑤ 确定观察的记录方法。
22. 访谈的内容:①有关障碍的情况②家庭背景③个人史④其他
23.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标准化是心理测验的最基本要求。主要技术指标:常模, 信度,效度
24.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护士,病人,心理学理论及技术,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形式: ①个性化与共性化心理护理②有意识和无意识护理
25. 心理护理的实施程序: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②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③客观量化的心理 评定④确定病人的基本心态⑤析出主要的影响因素⑥选择适宜的干预对策⑦评估实施的效果⑧确定新的方案
26. 心理护理在基本整体护理中(具核心地位)作用:①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部分 ②贯穿整体护理的全过程③方法和其他的方法有本质区别
27. 心理护理基本要素的作用:①以心理学理论,技术为指导②评估病人心理问题,选择护 理对策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④具有积极地职业心态
28临床护理的基本程序:①收集临床资料,探索心理行为问题②分析确认心理行为问题③实施干预方法④评估实施效果⑤巩固效果,确立完善方案
28.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强化,消退,示范,塑造。常用的方法:①放松训练法②生物 反馈技术③系统脱敏疗法
29. 护士临床心理护理的职责范畴:①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②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 治疗及自身情况的认知水平③帮助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进行护理评估,明确护理诊断⑥确立评价心理护理和干预效果的标准及方法
30. 音乐疗法的方式:被动性和主动性。应用:①改善疾病的症状②缓解应激反应③促进重 症脑损伤病人提早清醒④增进临终关怀⑤减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⑥缓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困难⑦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⑧可改善晚期多发性硬化病人呼吸肌无力。
注意事项:①以病人为中心,优先考虑病人的喜好音乐②治疗环境要求:治疗前最好排空大便,去舒适体位③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反应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七)
简述心理发展的表现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5注意简述应激源的概念及分类应激源是指来源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环境中的个体以特殊方式感知的刺激,它需要个体花费过多的能量来应对,通常导致个体的紧张和应激。分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3、人格的稳定性
简述应激反应的种类及影响因素种类:1、应激的心理反应2、应激的行为反应3、应激的生理反应 影响因素:1、认知评价2、应对方式3、心理防御机制4、社会支持人格
简述护理心理学作为应用学科的意义① 护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与技术,结合应用于医学的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以及其它医学工作领域② 护理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独立应用于社会人群,以帮助人们解决那些与健康有关的心理问题与痛苦。如在心理咨询门诊解除紧张应激压力、防治心身疾病、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播简述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行为观察法、访谈技术、心理测验法、综合分析技术
简述矫正不良认知的方法有哪些①识别自动思维识别认知错误真实性检验④去注意⑤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哪些维度E量表(内-外向量表)、N量表(神经质量表)P量表(精神质量表)L量表(掩饰量表访谈法包括哪些类型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
简述艾利斯ABC理论中的A、B、C所代表的含义以及ABC理论的基本观点?A 外界事件B人们的认知C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B),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C)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心理干预的技术的种类团体心理干预与个体心理干预 2)障碍性心理干预和发展性心理干预 3)参与性、影响性和非语言性心理干预 4)精神分析、行为、认知和人本心理干预
简述人本主义疗法的主要技术无条件积极关注坦诚通情
西交《 护理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拓展资源
感知障碍
感知是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并反映至大脑所获得的信息。如颜色、味、触、温觉等以及躯体内部器官的活动情况,肌肉、关节的运动等。感觉是一个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有一定的界限、范围,并受心理、生理的影响。知觉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感觉,是对感觉到的事物的综合认识和整体印象。如我们看到一朵荷花是知觉,荷花单独的色彩和形状是感觉。常见的知觉障碍有以下几种:
(1)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或确认。正常人在疲劳、衰弱、过度紧张或感知条件不良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过一般较短暂,并能纠正。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就是这个道理。
(2)幻觉:指对客观环境中,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虚幻知觉,病人总是信以为真,难以与之解释、说服,并产生相应的情感、思维和行动。常见的幻觉有听、视、嗅、味、触幻觉等。
(3)感知综合障碍:常见有以下几种:①看东西大小、形态、颜色、距离等失真。②眼睛早已失明或没有眼球的人,自称“看到”什么。③从来就没有见过、经历过的事物,却觉得很熟悉、亲切,也称为似曾相识。④觉得或从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容、肢体变形,称为体象障碍。
感知障碍-影响因素
感知受许多因素影响。个体感知的性质和强度,不但与客观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也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有关。众所周知,个体感觉器官功能较差或感觉信息输入、整合的神经通路有病变时,都会影响感知过程。感知的条件、背景、个体以往的经验、对感知对象意义的理解、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及人格特征都能显著影响感知过程。
感知发生异常变化或明显失常时,统称为感知障碍。正常人由于上述的生理心理原因可出现各种感知障碍,甚至出现明显感知错误,这是不奇怪的。但一般说来,感觉障碍减退、消失或感觉过敏,常是一些疾病的症状,尤以神经系统疾病多见。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时,四肢末端有手套袜子型的感觉障碍。横贯性脊髓炎有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消失的表现就是明显的例子。知觉障碍主要为错觉、幻觉和知觉综合障碍,是常见的心理现象。这类知觉障碍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可引起惊恐、拒食、出走、自杀或伤人。其形成原因除了某些心理异常外,常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癫痫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二)
9. 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①护士应具有以积极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品质②以良好职业 道德为核心的职业境界③适应护士角色的职业心理特质④护士的人格类型和行为特点:A护士的个体人格应该与护士的角色人格相匹配,B护士的行为特点应与护士的职业要求相一致。
10. 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①确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②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的环境氛围。
11.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①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②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特 色教育③培养目标的分层教育。
12. 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特征:①护士角色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且决定护士个 体的职业行为②是护士角色人格的基础③具有相对的职业特异性。
13.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②有完善的人格③有健康的情绪特征④有和谐 的人际关系⑤有健全的意志。
14. 应激的应对方式:①积极的认知应对②积极的行为应对③回避应对。
处理方法:①利用资源②处理策略(①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社会技能、寻求信息②情绪处理:紧张消除、认知重组、积极转移、自我暴露或宣泄、逃避退缩)
15. 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原则:正常化原则,协同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对一般突发事件干预的一般方法:认知干预,社会支持,药物干预
16. 心理挫折的常见行为表现:攻击,退行,固着,冷漠,强迫,焦虑与妥协
17. 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转移,抵消,反向,合理化,升华,倒退, 幻想,幽默,代偿
18. 临床心理护理的主要功能:①筛查心理护理的对象②提供心理护理实施依据③评估实施 的效果。
19. 访谈的技巧和策略:倾听,提问,不要偏离主题,理解和记录的技巧。
倾听应把握4个要点:距离,姿态,举止,应答
20. 临床评估的实施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注意事项:主试,被试,时间,环境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二)
9. 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①护士应具有以积极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品质②以良好职业 道德为核心的职业境界③适应护士角色的职业心理特质④护士的人格类型和行为特点:A护士的个体人格应该与护士的角色人格相匹配,B护士的行为特点应与护士的职业要求相一致。
10. 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①确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②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的环境氛围。
11.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①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②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特 色教育③培养目标的分层教育。
12. 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特征:①护士角色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且决定护士个 体的职业行为②是护士角色人格的基础③具有相对的职业特异性。
13.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②有完善的人格③有健康的情绪特征④有和谐 的人际关系⑤有健全的意志。
14. 应激的应对方式:①积极的认知应对②积极的行为应对③回避应对。
处理方法:①利用资源②处理策略(①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社会技能、寻求信息②情绪处理:紧张消除、认知重组、积极转移、自我暴露或宣泄、逃避退缩)
15. 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原则:正常化原则,协同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对一般突发事件干预的一般方法:认知干预,社会支持,药物干预
16. 心理挫折的常见行为表现:攻击,退行,固着,冷漠,强迫,焦虑与妥协
17. 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转移,抵消,反向,合理化,升华,倒退, 幻想,幽默,代偿
18. 临床心理护理的主要功能:①筛查心理护理的对象②提供心理护理实施依据③评估实施 的效果。
19. 访谈的技巧和策略:倾听,提问,不要偏离主题,理解和记录的技巧。
倾听应把握4个要点:距离,姿态,举止,应答
20. 临床评估的实施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注意事项:主试,被试,时间,环境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六)
简述衡量注意力的标准 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简述感觉的特性并举例说明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联觉4、感觉补偿
如何运用记忆的规律来提高记忆的效果1形象记忆2运动记忆3情景记忆4语义记忆5情绪记忆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恒常性4、知觉的理解性
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往往气道“扳机”的作用2、个性特征与某些心身疾病密切相关3、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期重要的作用4、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一般由比较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上6、同一患者可有几种心身疾病存在或交替发生7、常有相同或类似的家族史8、疾病经常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心身疾病的概念与特点 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功能性障碍。特点:是具有躯体器质性病变或具有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而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又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故称为心身疾病。
何为心身疾病,如何做好心身疾病病人的护理? 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能性障碍。护理:应充分考虑心身疾病患者的特点,加强内科医生与精神科医生的联合,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治疗与护理
心理测验应注意哪些问题1、心理测验的选择2、测验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3、测验的保密原则4、正确看待心理测验的结果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八)
简述理性认知疗法的四个实施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 ①识别非理性信念,弄清非理性信念与情绪困扰的关系; ②确立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负责的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③改变不合理思维,放弃非理性信念; ④学习合理信念,并内化为新的自我语言2. 领悟阶段 (1)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其行为结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2)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 修通阶段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4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就是帮助求助者停止这种传播的方法,行为疗法的主要技术阳性强化法、合理情绪疗法 、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击疗法、模仿法、生物反馈法
幼儿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维护发展特点:分离性焦虑、恐惧、行为异常、抑郁自卑,健康维护:在病情允许下鼓励家长陪伴并参与护理,护理人员应在病情病情允许下经常抱、拍或抚摸患儿,注意采用温暖的表情、亲切的态度、和蔼的语调人患儿感受到你的温暖应激行为反应可能有哪些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④无助于自怜⑤物质滥用
影响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因素有哪些(1)应激源的性质应激源的强度应激源波及的范围应激源持续时间的长短④合并应急预案的数量(2)个体差异:应激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
西交《护理心理学》拓展资源(八)
D动机冲突:当多个动机同时存在,有时可表现
为相互矛盾的状态。也称心理冲突。
G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G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H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研究护
理领域中个体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H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起决定作用H护士角色人格: 特指从事护士执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 心理特征总和。
H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特定环境中交往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
H 患者角色:又称病人身份。当一个人被宣布患病
之后,他就获得了患者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就部分或全部地被患者角色所代替。
J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L 临床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
N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Q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
R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S 首因效应: 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S社会认知: 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S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X心理评估: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
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 X 信度: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 X 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X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X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性的源泉。
X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理论体系,以治疗者与来
访者得关系为桥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
X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X 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X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X 心理测验: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Y 应激:是一种刺激物于集体无相作用的反应过程。
Y 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Z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确认叫做再认。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一)
1.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②各种疾病的病人心 理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心理表现。③研究心理护理方法和技术。④研究和应用评估理论和技术。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2. 护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①心理学理论是现代护理的重要来源和 理论基础。②护理心理学技术和方法丰富了和推动了护理实施。③心理问题已成为现代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和对象。④护理心理学知识是整体护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
3.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①相同点: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都属于现实 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②不同点: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 现的需要。合理价值:①指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②指出高级需要时人所特有的③认为需要产生和人类发展的水平有关。
个体需要的特点:①人的需要积极丰富②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某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并支配个体行为③低一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会成为主导性需要。
5. 意志的基本品质: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
6. 意志的培养: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②理想与具体实际工作想结合;③积极参加各 种实践活动;④培养健全的体魄;⑤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7. 创新思维的形成(培养):①突破定式;②培养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③学会合作;④ 放松,形成良好的心态。
8.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①忠于职守与爱心;②高度责任心与同情心;③良 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④较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⑤健全的社会适应性;⑥较适应的气质与性格类型。
西交《护理心理学》FAQ(五)
简述病人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需要 d信息需要 e安抚需要 f刺激需要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疾病认知 b个体人格 c就医条件 d就医经历 e社会支持试举例说明患者角色模式类型a角色行为缺如 b角色行为冲突 c角色行为消退 d角色行为强化
病人角色的适应不良有哪些1原有的角色退位 2自我的保护能力下降 3求助愿望增强 4康复动机强烈 5合作意愿加强简述心理护理的特点a心身统一性 b个体性 c复杂性 d前瞻性
简述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心理支持法、 心理疏导发、 认知疗法 、行为矫正训练法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对象最好具备哪些条件?a智力正常 b咨询内容合适 c人格基本健全 d动机合理 e有交流能力 f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信任度
简述心理护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别?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联系表现在:1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的服务对象是共同的,即患者或健康人群 2都有相同的服务宗旨,促进患者康复和增进人类健康3心理护理与其他方法共存于整体护理模式之中,相互保存,相互渗透。 心理治疗和咨询对各自的工作范畴和工作目标的分析,两者却有不同之处:1服务对象不同 2解决问题不同 3工作模式不同,所用的时间的长短不同,
简述护理工作的应激原有哪些躯体性应激源、心理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简述情绪、情感的区别?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2、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简述思维的过程1分析2综合3比较4分类5抽象6概括7具体化8系统化
简述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1、“成熟者”模式:a自我感的扩展b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c有安全感,接纳自我d能够准确地、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e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f有多种技能,专注于工作g具有统一的人生观,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2、“机体充分发挥型”模式:a对个人的各种经验均开放接受b充分体验个人的存在c充分相信个人的体验能够引导个人做出正确的决策d有自由感e具有创造性f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能与其他人高度协调。3、“自我实现者”模式:能准确地认识现实;能认同和接纳自己、他人和自然;自发、单纯和自然;以问题为中心的态度;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对自然社会环境具有相对自主性;高品位的鉴赏力;有高峰体验;关心社会;能发展与他人的深厚友谊;民主的性格特征;能分辨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有明确的伦理和道德标准;不带有敌意的幽默感;有创造性;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
西交09秋学期《护理心理学》课程开篇导学
前言:
同学们,你们好!新学期即将开始,对于《护理心理学》这门课,你们一定很想了解它是怎样一门课,它的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什么,能学到那些护理心理学知识,如何学好这些知识,有那些可利用的网络辅导资源。下面就这些问题给大家做一概述。
一、教学目标、基本任务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提供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基本任务和要求: 护理学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各种有健康问题的病人。病人的心理特点、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各种心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可以学到那些知识?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重点研究心理科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解决护理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将学到护理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心理应激的相关知识、心理评估的相关知识、心理干预的相关概念、病人的各种基本心理特点、护患关系的有关知识、心身疾病的概念和理论、临床各科的心理护理及其他心身问题的护理知识。
三、如何才能学好这些知识?
为了学好这些知识,首先我们要掌握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结构;利用教材、课件、授课三种途径,课下通过认真自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和我共同探讨,定能掌握《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
四、有哪些可利用的辅导资源?
1、课本资源
教材名称 版本 教材作者 出版社 ISBN号 备注
主要教材 《护理心理学》 2006 姜乾金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7-308-05049-1 25元
参考教材1 《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问题指南》 2006 姜乾金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7-117-07445-0/R.7446 25元
2、网站资源:
学院网站上的“教学专栏”
3、其他网站资源:
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初步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护理心理学的内容框架和方法体系,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各种心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为成为新型护理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这是一门重要而不乏味、与医学临床联系紧密的课程,我将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勉励,希望同学们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用,祝你们学习愉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