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复习资料及答案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日常考试中常用的“A、B、C”属于( )。
A、称名 B、顺序C、等距 D、比率
2、某次考试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得第45百分位数是54分,这意味着考分高于54分的考生人数比例为( )。
A、45% B、46% C、54% D、55%
3、两位老师随机从3份卷子中抽1份,问同抽到A卷概率是()。
A、2/3 B、1/3 C、1/6 D、1/9
4、按教学时机分类,教育测量与评价可分成( )。
A、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参照测量与评价
B、个人横向参照、个人纵向参照和目标参照测量与评价
C、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
D、智力、能力、成就和人格测量与评价
5、Z分数量表是( )。
A、称名量表 B、等距量表 C、顺序量表 D、等比量表
6、在正态分布中,已知概率P(0<Z≤2.5)=0.4938,试问:概率P(Z > -2.5)的值为( )。
A、0.0062 B、0.4938C、0.5938 D、0.9938
7、复本信度和重测信度这两种方法的最大差别是( )。
A、不是同一批被试 B、计算误差大小
C、不是同一份测验 D、计算方法
8、在评价标准的几个构成要素中,没有独立意义只能表示一种分类的要素是( )。
A、强度 B、标号 C、频率 D、标度
9、之所以不能用原始分数评价各科的成绩在于( )。
A、信度不高 B、效度不高
C、原始分可比性差 D、考试效果不好
10、格朗兰德认为评价可以用下列哪个公式表示?( )
A、评价=测量+评定+价值判断
B、评价=测量+非测量+价值判断
C、评价=测量+定量描述+定性判断
D、评价=测量+非测量+统计判断
11.教育统计是对教育领域中各种现象量的取值,把握与认识的层面是()
A.总体 B.样本
C.个体 D.局部
12.教育测量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绪论-8
A.测验工具编制、施测与评分 B.教育和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C.测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 D.测验常模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13.体育运动会中表示各项目比赛结果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是属于( )
A.称名变量数据 B.顺序变量数据
C.等距变量数据 D.比率变量数据
14.百分等级是( )
A.差异量数 B.集中量数
C.地位量数 D.差异系数
15.要定量地描述学生体重与身高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与方向,可以使用( )
A.积差相关 B.等级相关
C.点双列相关 D.列联相关
16.在筛选测验中,决定其项目的难度应该是( )
A.尽量接近0.50
B.被试的通过率
C.项目的考核要求是否体现应有标准和教学目标
D.划界点(或称决断点)水平
17.用于教育工作中选拔与分流决策的测验是(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形成性测验
18.教师事先设计便于评价或记录学生操作行为表现的表格的做法,体现了实验技能考核中
遵守的原则是( )6-156
A.客观化原则 B.全面性原则
C.实践性为主原则 D.个性化原则
19.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中“图片排列”主要测量( )
A.视觉与分析图形结构的能力 B.运算推理能力
C.视觉记忆及理解力 D.社会情境理解力和统整综合能力
20.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
A.[-1,-0.5] B.[-0.5,0]
C.[-1,1] D.
二、填空题
1. 相关是所有关联模式中最简单的一种。
2.判断一组成对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时,可借用 图形。
3.统计学上用 来定量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直线性相关的 与 。
4.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增大另一个也随之增大,一个减小另一个也随之减小,这样的相关称为 。
5.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另一个反而减小,一个减小另一个反而增大,这样的相关称为 。
6.相关系数r取在 和 之间。
7.相关系数r=0,称为 相关。
8.相关第数r=1,称为 相关。
9.相关系数时,当0.7 <1时,称为 相关;当0.4 <0.7称为 相关;当0.2 <0.4时,称为 相关;当 <0.2,称 相关。
10.本章学习的相关系数有 ; ; 。
三、概念解释
1. 教育测量
2. 教育评价
3. 测验的效度
4. 等距变量
5. 标准化测验
6. 组内常模
7. 学习能力倾向测验
8. 显著性水平
9. 教育测量
10. 结构效度 。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教育评价?什么是教育评价表?什么是教育测量?
2、简述怎样制作命题双向细目表,并画出来。
3、什么是教育测量?什么是教育评价?并阐述一下两者的关系。
4、怎样分析一份试卷的内容效度。
5、简述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主要步骤。
6、试述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
7、为什么说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8、请以你熟悉的一门课程试卷为例谈一下怎样制作命题双向细目表?
9、当前学校的学生课业考评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0、为什么说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
五、计算题(需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1、某考试中一问答题(满分为12分)12人得分如下表所示,请用高低分组法计算该题目的区分度和难度。[区分度D=PH—PL;难度D=(PH+PL)/2]
被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问答题 10 7 3 5 8 3 6 12 8 3 8 9
总分 97 77 66 78 67 63 80 98 82 65 93 90
2、某考试参加人数为1000人,已知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80,标准差为10。
⑴问60分以上有多少人?90分以上多少人?
⑵若只能有300人能进入下一轮考试,问能进下一轮考试的分数定多少合适?
3、某次考试中选择题与总考试成绩如下表,求该选择题的区分度。 (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
考生 A B C D E F G H
选择题得分 2 0 0 2 2 2 2 2
总成绩 70 49 47 52 60 66 64 72
(公式: )
4、7个评委对某一个歌手打分,分别是8,9,7,6,5,8,9,问评委的意见是否一致?
5、某考试参加人数为3000人,已知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80,标准差为5。
⑴问90分以上有多少人?75分以上多少人?
⑵若只能有300人能进入下一轮考试,问能进下一轮考试的分数定多少合适?
6、某次考试中选择题与总考试成绩如下表,求该选择题的区分度。 (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
考生 A B C D E F G H I J
选择题得分 1 0 1 1 1 0 1 0 0 1
总成绩 63 67 75 58 65 56 67 61 65 73
(公式: )
7、采用两端组法确定考试题目的区分度和难度,假定37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10名(占总人数37名的27%)高分组学生和10名低分组学生在最后一道论述题(满分值W=12分)上的得分如附表所示,试计算该题目的区分度和难度。[区分度D=PH—PL;难度D=(PH+PL)/2]
表2:高分组与低分组论述题得分统计表
高分组 10 7 9 9 8 9 6 10 9 10
低分组 4 6 2 3 5 1 0 4 7 6
8、已知某选拔考试参加人数为1000人,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75,标准差为10。
⑴若只能有100人进入面试,问面试分数线定多少合适?
⑵若有人考了65分,问该人在团体中处于什么位置(百分等级是多少)?
9、采用两端组法确定考试题目的区分度和难度,假定52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14名(占总人数52名的27%)高分组学生和14名低分组学生在最后一道论述题(满分值W=10分)上的得分如附表所示,试计算该题目的区分度和难度。[区分度D=PH—PL;难度D=(PH+PL)/2]
高分组(14人) 10 7 9 9 8 9 6 10 8 8 8 9 10 8
低分组(14人) 4 6 2 3 5 1 0 4 3 2 0 7 6 3
10、某次考试中选择题与总考试成绩如下表,求该选择题的区分度。 (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
考生 A B C D E F G H I J
选择题得分 1 1 1 1 0 0 1 0 0 1
总成绩 75 57 73 65 67 56 63 61 65 67
(公式: )
11、某次高考模拟试卷高一的5名学生做所用时间分别为170、120、110、160、130分钟;高三的5名学生做所用时间分别为50、70、90、55、45分钟;问高一和高三哪一组离散程度大?
12、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下表是一次测验的有关数据:
考生 A B C D E F G H I J
第一题 1 1 1 1 0 0 1 0 0 1
被试得分 75 57 73 65 67 56 63 61 65 67
已知第一题为选择题,试求其区分度。
(公式: )
13、某市举行选拔考试,共1000人参加,已知此次考试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问
(1) 如果只录取100人,那么录取分数线定为多少合适?
(2)如果某人考了70分,但只能有150人参加面试,问该人是否能进入面试?
14、7个评委对某一个歌手打分,分别是8,10,7,6,5,9,11,问评委的意见是否一致?
15、已知某选拔考试参加人数为500人,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70,标准差为10。
⑴若只能有150人进入面试,问面试分数线定多少合适?
⑵90分以上多少人?不及格多少人?
16、某次考试中选择题与总考试成绩如下表,求该选择题的区分度。 (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
考生 A B C D E F G H I J
选择题分数 1 0 0 1 1 0 0 1 1 1
总成绩 75 65 67 65 67 56 61 63 58 73
(公式: )
六假设检验
1男女生各一组参加某推理测验,已知该测验呈正态分布且总体方差相等。男生15人,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82和9;女生13人,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85和11。问男女生在该测验得分有无显著差异?
(a=0.05,自由度为26时,t的临界值为2.056)
[检验统计量:]
附表1: 正态分布表:
Z Y P Z Y P
0 0.39894 0.00000 1.07 0.22506 0.35769
0.21 0.39024 0.08317 1.28 0.17585 0.39973
0.25 0.38667 0.09871 1.29 0.17360 0.40147
0.26 0.38568 0.10257 1.96 0.05844 0.47500
1 0.24197 0.34134 2 0.05399 0.47725
2、对男女大学生进行某测试(已知该测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且总体方差相等)其结果如下,试在 =0.05显著水平上检验男女生在该测试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n 平均数 方差
男生
女生 13
15 85
82 11
9
(a=0.05,自由度为26时,t的临界值为2.056)
[检验统计量:]
附表1: 正态分布表:
Z Y P Z Y P
0 0.39894 0.00000 1 0.24197 0.34134
0.10 0.39695 0.03983 1.07 0.22506 0.35769
0.21 0.39024 0.08317 1.28 0.17585 0.39973
0.25 0.38667 0.09871 1.29 0.17360 0.40147
0.26 0.38568 0.10257 1.96 0.05844 0.47500
0.5 0.35207 0.19146 2 0.05399 0.4772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