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19-8-25 10:02:18

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过程

1.美元荒和美元泛滥
  美元荒存在于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战争使欧洲各国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一时很难恢复,资金短缺,物资匾乏;而当时美国的国内经济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各国所需要的各种商品都必须向美国购买,这些购买需要以黄金或美元支付,而各国的黄金数量终究有限,不足以应付巨额贸易逆差。同时,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国家因经济尚未恢复,也没有多少商品可以输往美国换取美元,各国普遍感到缺乏美元,因而形成所谓“美元荒”(Dollar Shortage).美元泛滥则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所谓美元泛滥是指美元在国际上出现了供过于求,形成美元过多的状况。1948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 ,并在西欧大量驻军 ,大量美元资金开始流入西欧各国。西欧国家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开始进入美国,促使其国际收支大为好转,逆差减少,转而出现一定顺差,持有美元逐渐充裕。同时,美国继续执行援外和贷款计划,美国在国外的驻军费用支出庞大,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又促使国内资金外流,这些都导致美元继续大量流入其他国家。这种战后最初几年普遍存在美元缺乏变为美元过多的现象就是所谓的美元泛滥(Dollar Glut)。
2.美元危机及其拯救措施
  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美元危机是1960年爆发。在危机爆发前,西方国家便出现了相对的美元过剩,有些国家用自己手中的美元自美国政府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外流。1960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首次超过了它的黄金储备额,人们纷纷抛售美元,抢购美国的黄金和其他硬通货 ,结果造成金价上涨和美元汇率下跌 ,这种现象就称为美元危机(Dollar Crisis)。为了维持外汇市场和金价的稳定 ,保持美元的可兑换和固定汇率制,美国要求其他西方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框架内与美国合作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到1962年为止,美国分别与若干主要工业国家签订了“互惠信贷协议”,建立了“借款总安排”和“黄金总库”。上述拯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几大措施都是操作性的,而不是制度性的,由于这些措施的局限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纠正。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侵越战争的扩大,美国的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恶化,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美元对内不断贬值,美元同黄金的固定比价又一次受到严重怀疑 。受1967年英镑危机的影响 ,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浪潮于1968年初转向美元,于是爆发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美元危机。当时的投机浪潮十分猛烈 ,仅仅在半个月内 ,美国就流失了14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已无力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 ,于是在1968年3月,美国不得不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官方之间的黄金市场上仍实行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的官价,而私人黄金市场上的金价听凭供求关系决定。为了摆脱美元危机这一困境,经过各国的长期讨论,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SDRS),被称为“纸黄金”。在基金组织的范围内,成员国可用特别提款权来履行原先必须要用黄金才能履行的义务,又可用特别提款权充当国际储备资产,还可以特别提款权取代美元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   
第三次美元危机是1971年爆发的。1969—1970年美国爆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美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对外贸易巨额逆差,使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恶化 ,美国的黄金储备减至102亿美元,而对外短期负债已增至520亿美元 ,陷入了债台高筑的困境。这样 , 终于导致了1971年5月在西欧主要金融市场 掀起的又一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等西欧货币的战后最严重的美元危机。美国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 “新经济政策” , 以挽救美元危机。“新经济政策”除对内采取冻结工资和物价、削减政府开支外,还采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两大对外措施。
  在国际金融市场极度混乱的情况下 ,西方国家经过4个月的激烈讨价还价,于1971年12月18日达成一项妥协方案。由于该协议是在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氏研究所签订的,故又称为“史密森氏协议”。其内容包括:①美元对黄金的比价贬值了7.89%,从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贬值到38美元等于一盎司黄全局一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升值,其中:日元升值16.9%,西德马克升值13.6%,瑞士法郎升值13.9%,荷兰盾和比利时法郎各升值11.6%,英镑与法国法郎各升值8.6% ,意大利里拉和瑞典克郎各升值7.5%;③将汇率波动的允许幅度从原来的平价上下各1%扩大到各2.25%,其意图是增加货币制度的灵活性和弹性;④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史密森氏协议”虽然勉强维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但美元同黄金的可兑换性则从此中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部分已经瓦解,国际货币制度已经不再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了。


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欧元的实施,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欧元区的金融市场,因为欧元的使用将使原来以各国货币为基础的外汇市场全部改为以欧元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交易,所有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都将以欧元挂牌。与此同时,成员国之间不存在汇率波动,对别国投资者和融资的管制也会放松,投资者会将他们投资证券组合中其他成员国发行的比例提高,使原先局限于本国的投资者和融资企业将投资融资操作扩大到整个欧元区。
1998年6月,尽管已明确英国不作为欧元的创始国 ,伦敦还是和法兰克福提出建立泛欧股票市场,并于7月率先达成联合协议,11月上述2家加上巴黎、米兰、马德里 、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和苏黎士共8家股票交易所在巴黎聚会,共商实现全欧股市联合的前景。1999年5月4日,上述8家股票交易所的总裁 在马德里签署了关于建立泛欧元市场的谅解备忘录。据统计,这个市场将拥有71.4亿欧元的资金,其规模超过纽约和东京股票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证券交易所。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1999年第一季度,全球欧元面额债券的发行额已相当于1820亿美元,占全球债券发行总额的44.6%,超过了美元面额债券的1810亿美元。1998年同期,在全球债券发行总额中,美元面值占46%,欧元区国家货币 ( 包括欧洲货币单位 ) 面值占 36.2% ,英镑面值债券占9.5%,1999年第一季度则降至5.9%。
欧元将促使国际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业务量和货币结构发生变化。目前在欧洲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业务量的80%以上是马克、英镑、法国法郎、荷兰盾等与美元、日元的交易,这些交易约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10%左右,今后这些业务将改为欧元与美元、日元的交易。
从欧盟内部来看,随着欧元的启动和一体化程度的发展,欧盟债券市场在深度、广度和流动性方面都增加,债券发行成本也趋于降低。这就使欧洲主要债券市场为世界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投资场所,并为国际债券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欧元国家稳定的低利率水平也将会使欧元债券的发行保持长期的增长势头。
欧元启动将会使欧元区内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加,企业之间将掀起重组浪潮,尤其是金融业之间的并购将增加其竞争能力,并为欧洲股市创造良好的投资机会;汇率风险的消失将会增加资本的大规模跨国流动,使欧元区内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另外由于政府出于削减赤字的考虑将会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从而引发企业上市高潮;泛欧单一股市有望形成并最终形成与美国股市竞争的形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