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19-8-25 10:08:03

案例:巴林银行倒闭案

1995年3月,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无法承担新加坡分行交易员尼克·里森违规炒作日本日经股股指数期货交易中的巨大损失而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巴林银行的倒闭与衍生证券本身存在的风险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巴林银行的制度设计和操作监管中出现的操作风险。从制度上看,巴林银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应有的工作是代巴林银行的客户买卖衍生商品,并代替巴林银行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作用于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一般银行都对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两职。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他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5000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银行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由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但这些调查都被里森轻易地蒙骗过去。例如,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审计部门查了一个月的账,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账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账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巴林银行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银行套利赚钱。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即1994年12月,于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银行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银行的英雄,对他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布的有关巴林银行破产的报告结论中有一段话:“巴林集团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止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1/4。”但是,他们什么也没能做,1995年2月23日,里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银行内部监管不当引起的操作风险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案例:巴林银行倒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