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冶金(B)》山东大学20春测试题答案
焊接冶金 (B)
一、术语解释
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焊接温度场
2.短路过渡
3.酸性焊条
4.扩散氢
5.熔渣碱度
6.焊接热循环
7.区域偏析
8.拘束度
二、简答题
1.氮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氮的主要措施。
2.16Mn钢焊接热影响区各部分的组织和性能。
3.析出脆化产生的部位及形成原因。
4.焊缝金属脱氧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参考答案:
1.氮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氮的主要措施。
影响:产生气孔,使焊缝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促使焊缝金属时效脆化。
措施:加强焊接区的保护,防止空气与金属作用;控制焊接工艺参数,如降低电弧电压、增大焊接电流、尽量采用直流反接;冶金处理,如适当增加焊丝或药皮中的含碳量、在焊丝、药皮或药芯中添加Ti、Al、Zr、Re等对氮亲和力较大的元素。
2.16Mn钢焊接热影响区各部分的组织和性能。
(1)熔合区:半熔化区,其范围虽然很窄,但化学成分和组织性能上存在较大不均匀性,常是产生裂纹、脆性破坏的发源地。
(2)过热区:晶粒粗大,存在少量粒状贝氏体,韧性很低,常产生裂纹和脆化,是焊接接头的薄弱环节。
(3)相变重结晶区(正火区):发生重结晶,晶粒细小,塑性韧性较好。
(4)不完全重结晶区:部分组织发生重结晶,晶粒大小不一、组织不均匀,力学性能亦不均匀。
3.析出脆化产生的部位及形成原因。
部位:焊接热影响区熔合部位(包括过热区)
原因:某些金属的焊接区组织处于非平衡态,在化学和物理上均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在时效或回火过程中,从非稳态固溶体中沿晶界析出碳化物、氮化物、金属间化合物及其他亚稳定中间相;新相析出后会阻碍位错运动,并且常存在偏析和聚集,从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和脆性提高。
4.焊缝金属脱氧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先期脱氧在药皮加热阶段固态药皮中进行,脱氧过程和脱氧产物与熔滴不发生直接关系,脱氧不完全,对氧亲和力很大的元素大部分被烧损。
沉淀脱氧在熔滴和熔池内进行,溶解在液态金属中的脱氧剂和FeO直接反应把铁还原。减少焊缝氧含量的重要环节,常用的有锰脱氧、硅脱氧和硅锰联合脱氧,硅脱氧一般不单独采用。
扩散脱氧在液态金属与熔渣的界面上进行,发生于熔池后部的低温区,其优点是不会因脱氧而造成夹杂,但在焊接条件下扩散脱氧不充分。三、论述题
1.试对比分析碱性焊条和酸性焊条的冶金性能及焊缝的力学性能。
2.试分析微量元素(Mo、Nb、Ti、B、稀土等)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阐述其作用机制。
参考答案:
1.试对比分析碱性焊条和酸性焊条的冶金性能及焊缝的力学性能。
碱性焊条冶金性能比酸性焊条好,焊缝含氢量极低,力学性能优良,抗裂性能良好。酸性焊条焊缝氧含量较高,力学性能指标降低,但抗气孔能力较强。
脱氧:酸性焊条(如钛钙型焊条)常采用Mn脱氧而不宜用Si、Ti脱氧;由于药皮中含有足够的脱氧剂锰铁,故其抗气孔能力较强。碱性焊条常采用Si、Mn和Ti联合脱氧,不宜单独用Mn脱氧。
脱氢:碱性焊条药皮中含有适量的萤石,由于萤石的脱氢作用,故熔敷金属的含氢量极低。
脱硫、脱磷:碱性焊条药皮中含有较多的大理石,故其脱硫、脱磷效果优于酸性焊条。
焊接烟尘:碱性焊条的焊接烟尘量比酸性焊条大,且烟尘中含有KF、NaF等致毒物质。
2.试分析微量元素(Mo、Nb、Ti、B、稀土等)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阐述其作用机制。
1)Mo加入适量Mo(0.20%~0.35%),有利于形成均一的细晶铁素体,提高焊缝强度、改善韧性。
2)Nb和V加入适量的Nb和V可提高焊缝的冲击韧性。Nb和V可推迟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抑制焊缝中先共析铁素体的产生,激发形成细小的针状铁素体;Nb和V还可与焊缝中的氮形成氮化物,从而固定焊缝中的可溶性氮,使焊缝金属韧性的提高。
3)Ti和B可大幅度提高低合金钢焊缝的韧性。Ti以微小颗粒氧化物(TiO)的形式弥散分布于焊缝中,可促进焊缝金属晶粒细化。Ti在焊缝中可保护B不被氧化。B可作为原子偏聚于晶界,使界面能降低,抑制了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核与长大,促使形成针状铁素体,改善焊缝组织的韧性。
4)稀土与钢中的有害杂质发生作用,可减轻和消除这类微量杂质的有害影响;与钢中的合金元素发生作用,可改善组织和提高韧性。轻稀土有利于针状铁素体形成。转载注明www.ap5u.com Q 761296 02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