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20-5-15 17:36:06

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登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才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完成,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提出的。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登门坎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好的运用。当我们一开始就提出较高要求时,容易遭到对方拒绝,那我们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得到对方的许可后再逐渐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的。
案例1. 据报载,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一位实力一般的女选手勇夺桂冠。记者纷纷问其奥秘,她说:"别人都把一万米看作一个整体目标,我却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个千米时,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比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个千米时,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并不难,所以我也做到了……这样,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并超出一段距离,所以夺取了最后胜利,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后,她的教练说,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登门坎效应”的结果。
案例2. 用超低价买到心仪的商品。一个人到市场购物,如何让卖方把价格降到自己心理价位呢?很多人会先走开、等卖方把自己叫回来。认为如果自己假装离开,卖方就会感觉要失去一笔生意,因此就会降低价格。殊不知,商家对这种场景见得比你多得多——他当然会劝你回来,但就是不答应你的出价!其实,一个简单的办法是你要尽可能地“麻烦”商家。你要不断地向对方咨询关于商品的优点、使用方法、原理等一切可以询问的信息,并让对方帮你挑选款式。当然,如果购买的是衣服鞋帽,你要让对方帮助你试穿。某些商品的摆放位置过高,你还要让对方搬来梯子或椅子取下来。经过这番折腾,下面的讨价还价,你会惊讶地发现对方在与你的博弈中简直软弱无力。因为,在付出这么多努力后,他内心对交易成功已迫不及待,更无法承受交易达不成所带来的内心“挫败感”。因此,此时的你往往能获得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不轻易给出的低价,卖家会改变自我认知——给自己找一个降低库存赚的少一点总比不做要强的理由。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接触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还会对双方以后的交往活动和评价产生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相互了解。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其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中产生与之对抗的状态。
虽然我们也知道仅凭一次见面就给对方下结论为时过早,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心理"首因效应"的感觉走。
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以试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撰的文字做试验材料,描写了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断。一段文字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把他描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两段文字分别列于下方:
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朋友,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角落的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文字进行了排列组合:
第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第二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第三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詹姆热情外向的文字;第四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詹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洛钦斯将不同组合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比较热情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中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被试中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既然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个“首因效应”在起作用,我们若想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就应当充分重视首因效应,尽可能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那么,在与人初次打交道时,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自己显得整洁,整洁的外表容易给人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让自己举止优雅,显得落落大方;最后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你的判断。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贴标签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要求一群试验参加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把他们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的,还有一些试验参加者则没有被下任何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标签效应就发挥作用了。他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的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献还被贴上“不慈善”标签的人, 捐助的钱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还要少。
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一般来说, 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 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 只有当它通过标签成为知觉对象时, 它才会被人注意, 被人认知。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一般来说, 某一特征被贴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 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 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 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 产生积极的“贴标签效应”。
四是标签的指向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负面标签,他往往会认为, 我即使再努力, 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 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
1.合理的看待标签, 不要人云亦云。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成功者有成功者的局限,失败者有失败者的长处。不要认为小人做的事都是坏事, 君子所做的事都是好事,要客观分析,尊重现实。
2.不要被标签约束和禁锢, 要勇于挑战自我。虽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但别人说的始终是别人口中的你, 你还是你,不要只因为别人看法而改变自己, 要合理的看待别人的评价,走自己的道路让别人说去吧。
3.善于运用标签来鼓励和诱导自己和他人。“贴标签效应”就是一种期待效应和暗示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积极正面的标签,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可操作的学习计划,以最终达到提升我们自己的目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社交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