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辅导 发表于 2020-7-1 12:10:59

新20春《语文学科教学论》东师离线考核

离线考核
《语文学科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
杜甫《登高》教学实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       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三、编写教案(共40分)
阅读下面的课文《一片树叶》后,写出这一课的教案。
一 片 树 叶
东山魁夷春夜,一轮晕月映照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山夜樱花。还是画就都组画的时候,我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
大约是四月十日,那天想必是望日,于是我就直奔京都了。
来到园山公园一看,在明媚的春光下,樱花正盛开,也许昼夜有约,那春光正仿佛与日色争辉。傍晚前,我走访了寂光院和三千院,到了月光初启的时辰就返回了京都。
大约是在下鸭附近,我偶然从车窗向外一望,啊!?那不是一轮丰满的银月飘悬在东方的天际吗?我愕然了,本想透过园山的樱花支观赏刚刚从东山露出姿容的月亮,可现在皓月当空,这不就索然无味了吗?我真后悔在郊外的原野耽搁行太长了。
当我急忙起到公园的时候,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里紧靠园山,还见不到月亮。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稍许探出头来,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连一丝痕迹也没有,公园的路灯像是灭了,喧嚣的人声也像是静息了,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观赏这般美景真可谓不期而遇。花开得短促,再和圆月相会,真是不易啊!适逢其时的圆月仅此一夕,若是遭到阴和雨,那就是无从赏月了。我正好赶在月花相会的时刻。
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大自然的活力在于变化,永无休止地描绘着新生和消亡。
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然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花是这样,路畔的一根无名草不也一样吗?
自然风景会敲开心灵的门扉,这是我在战争中的体验。当生命之火渐熄将尽的时候,我才觉得映入眼帘的景色,是那么充实的生命!我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可是在这以前,那对我只不过是不屑一顾而已……
战争刚结束,在那普遍贫困的时代,我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可是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种在不残冬荒漠的山上,与大自然相互依偎的充实感。在心灵深处,我作了真诚的祈祷。作为风景画家,我正是由此起步。
我爱画生意盎然的风景,从不喜欢人迹未踏的景观。然而,在我的风景画中,却极少有人物,因为,我画的风景是心灵的象征,永远诉说着人类的心语。
清澄自然、朴素的人性,总在感召着我,成为我的作品主题。战后,在激变的时代中,我常觉得自己正在走着脱离时代的道路,现在想来,那样也是对的,今后我还要坚持到底。
人倾心于自然时,应该是非常谦恭的。外出旅行,领略大自然的风光;
怀着浓厚的兴趣,审视不同风土的生活,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我总想,就在我们居住的附近,如果用全身心去观察,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人们也会从中领悟出生命的根本意义。
现在,我下看着院里的树,不!正在看着挂在树枝上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浸透了美丽的绿色,正沐浴着夏日的阳光,闪闪发亮。我回想起去年的初冬,刚看到这片叶子的时候,它还是小芽儿。那里,曾有过一片茶褐色的枯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然而,就在同时,你,一个幼小而坚强的芽儿,孕育着新鲜的生命,顽强地诞生了。
虽然经受了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刻,可你还是无声地期待着春天,在内心里积蓄起充实的力量。一天清晨,小雨刚停,雨水积聚在一个个幼芽上,像趁珍珠粒,星星点点,排挂在枝头,闪耀着亮彩。小芽儿就要鼓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春天终于到来,芽儿初绽,令人多么喜悦!可是,那片飘落在地上的枯叶,已经腐烂,回到土地中去了。
你,很快就长大了。在初夏的阳光下,变成一片透明的嫩叶。这个季节,嫩叶的生命是充实的,但也容易遭受虫害。幸好你平安地迎来夏天,如今正与伙伴们一起郁郁葱葱地繁茂起来。
我也知道你的未来。一到盛夏,叶荫深处就会响起不休的蝉鸣。可台风一来,就变成茅蜩、寒蝉之类略带孤寂的歌声了。天凉了,蝉鸣消失了。树根下昆虫又合唱起来,唧唧切切,为秋夜增添情趣。
不知不觉中,你的碧绿开始暗淡了,不久又发黄,成了褐色,在寒雨中垂下了头。一天夜里,风吹打了隔雨的木板窗,第二天早上,枝头上再也见不到你的身影了。只不过,在那里,我将再找到一个新生的小芽儿,就在这个小芽儿绽开的时候,你匍匐在地上,回归到土地里去了。
这就是大自然。不仅是你,这是生存于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的命运。可以看出,一片叶子的凋落,意义是深远的,是与一棵树的整个生命休戚相关的。正因为一片叶子有生有灭,四季中的万物才能永远地生长变化。
一个人的死,也和整个人类生存休戚相关。当然,谁也不喜欢死,我们应该珍惜赋于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惜别人的生命。这样,在结束生命,返回大地时,一定会感到幸福。
与其说,我通过观察庭前树上的一片叶子,领悟出生命的真谛,还不如说,一片树叶在聆听着我所说的生死轮回的道理。
无忧答案网 附件是答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20春《语文学科教学论》东师离线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