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北理工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世界经济》模拟练习 E 答案
449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世界经济》模拟练习 E答案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正确的在题前括号内划 “√”,错误的划“(”。)
( ()1. 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由各种市场经济机制组成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方式。
( ()2. 世界经济学又称作国际经济学。
( √ )3. 世界经济并不是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简单相加。
( √ )4. 为马克思所论证的再生产周期为期8~10年左右。
( ()5. 周期间隔为 15~25 年的世界经济周期中的中周期,也称库茲涅茨周期。
( √ )6. 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是资源短缺风险、结构失衡风险、市场失控风险和国际经济对抗风险。
( ()7. 石油价格上涨是造成债务危机的最直接原因。
( √ )8.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各个领域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 ()9.一般认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就是发展中国家。
( ( )10.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不能直接决定各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度。
( √ )11.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 )1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高,近年来世界新增人口的90%来自发展中国家。
( ()13.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表现为生产要素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 ()14.从19世纪开始到冷战结束,生产全球化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主要形式。
( √ )15.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过程,又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直至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 ()16.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
( √ )17.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当代表现为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即同一地区可能同时出现诸如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气候变暖、酸雨频降等问题。
( ()18.世界上出现的最紧迫的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以及粮食问题等,可以说都来源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协调。
( ()19.一般用世界GDP概括地反映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 √ )20.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无忧答案网问题、疾病蔓延问题等,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是 B 。
A.国际经济 B.世界经济 C.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D.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
2.世界经济在发展规律上表现为 C 。
A.自由化、市场化和法制化 B.政治化、市场化和自由化C.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 D.农业化、工业化和知识化
3. B 后,机器大工业建立,世界市场在扩大的空间范围内迅速发展。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 第一次科技革命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4.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 A 。
A.巴西 B. 俄罗斯 C. 中国 D. 波兰
5. A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主要掌管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等。
A.中国人民银行 B. 建设银行 C. 工商银行 D. 农业银行
6.C ,中国提出要建立独立的世界经济学科。
A.20世纪初 B. 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 19世纪末
7. 法国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中独具特色,被称为 A 。
A.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B.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C. 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D. 国家社会的市场经济模式
8.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 D 以后。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第一次科技革命 C. 第二次科技革命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9. 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其最后阶段是 B 。
A.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 B. 政治同盟或完全经济一体 C. 自由贸易区 D. 关税同盟 E. 共同市场
10. 资本的国际流动或 C 是促进世界投资增长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A.生产国际化 B. 贸易国际化 C. 金融国际化 D. 技术国际化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二个或以上符合题意,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1.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ABCD 。
A.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和趋势 B.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C.国民经济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 D.国际经济关系
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ABCD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A.产权清晰 B. 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 D. 管理科学
3. 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ABC 。
A.生产的国际化 B. 贸易的国际化 C. 金融的国际化 D. 产品的国际化
4. 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变化,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其整体趋势是 ACD 。
A.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由下降转为上升
C.第三产业持续上升 D.产业之间比例的变动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趋于稳定
5.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向缓和,ABD 的趋势渐成潮流。
A.世界经济全球化 B. 贸易投资自由化 C. 区域经济一体化 D. 区域集团化
6. 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ACD。
A.水土流失 B. 沙漠化 C. 矿产资源减少 D. 生物多样性降低
7.自然资源种类很多,从能否再生角度可分为 ABC。
A.可再生资源 B. 不可再生资源 C. 用之不尽资源 D. 可利用资源
8. 国际经济协调的政策行为包括 BCD 。
A. 投资政策 B. 贸易政策 C. 财政政策 D. 货币政策
9.国际经济组织协调包括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协调,例如 AB 。
A.联合国及其下属经济及社会理事及贸易与发展会议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D.石油输出国组织
10.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取决于该国 ABD 等因素。
A. 自然资源 B. 环境条件 C. 经济政策 D. 人口状况
四、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 世界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是一门以世界经济发展运动机理为研究对象,模拟和整理其运行规则和秩序、探索其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理论经济学。
2. 市场失灵
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使得市场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起作用或作用不足。
3. 世界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增长是指世界实际产出能力(包括商品生产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的长期上升。
4. 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5. 南北对话
南北对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改革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南北双方的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谈判和斗争的形式。五、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阐述当代世界经济的特点
(1)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自由化。第二,金融国际化。第三,生产一体化。
(2)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3)总量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并存。
(4)全球化与区域化、集团化并存。
(5)面临环境、资源和人口等全球化问题的严峻挑战。
2.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将在21世纪继续保持下去。从发展趋势来看,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如下特点:
(1)技术进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显示出更强的威力
(2)贸易自由化进一步走向制度化
(3)生产一体化进一步走向深层次
(4)世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
3.世界经济传导机制的效应
世界经济中的某种或某些变量的变动,会通过传导机制,从一国或一个地区波及他国或他地区,甚至扩及全世界,产生扩散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世界经济中的传导机制的效应问题,除有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之分外,还有效应的大小之分。但是,传导机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的大小,并不是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各不同国家作用的大小不一。这种差别,取决于不同国家的一系列因素。
首先,开放度的大小。其次,经济结构的特点。再次,经济发展的态势。最后,各国政府采取的对策是否适当。
上述种种因素的综合效果,决定了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同一变动中,所受传递机制的影咱不同。总的说来,是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不同地位起着重大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4.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动因: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国际经济协调
(2)世界经济中出现的危机和冲突要求加强国际协调
(3)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要求多边协调
(4)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际竞争加剧需要国际协调
积极作用:
国际经济协调对减轻世界经济受到的冲击、缓和各国经济之间的矛盾、抑制通货膨胀压力、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协调机制。
(1)减轻各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2)缓和各国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4)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局限性:
国家经济协调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1)缺乏约束力和彻底性。
(2)缺乏公正与平等性。
(3)目标与效果非趋同性。
(4)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5.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和风险
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
(1)世界经济与民族经济的矛盾;
(2)全球初级产品生产与制成品生产之间的矛盾;
(3)世界生产与世界就业之间的矛盾;
(4)世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
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
(1)资源短缺风险。
(2)结构失衡风险。
(3)市场失控风险。
(4)国际金融风险。
(5)国际经济对抗风险。北理工作业无忧答案网整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