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院作业 发表于 2020-11-24 19:02:08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21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21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可能包括以下五种题型:1.单选题2.多选题3.判断题4.简答题5.实验设计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只有一个自变量的设计叫单因素实验设计,包括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只有被试内变量的实验叫做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只有被试间变量的实验叫做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被试内和被试间变量同时存在的叫做混合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是只有被试内变量组成的实验设计,所谓的被试内变量是指所有被试参加该变量所有条件的实验。局限性是可能存在序列效应,练习效应等。分为两种类型不完全被试内设计和完全被试内设计。3、因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时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4、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不能说明因果关系,相关值的范围为-1到1,绝对值越大,相关关系越强5、取样方式包括随机取样、分层随机取样、方便取样,等等。6、小样本研究也有可能具有可靠性。 第八章传统心理物理法第一节 心理物理法概述一、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产生与发展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提重实验是由韦伯做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由费希纳写的,提出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属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方法包括平均误差法、最小误差法、恒定刺激法。二、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被试感觉的刺激强度。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被正确判断的(即报告有)那个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差别最小刺激变化(标准刺激vs.比较刺激)。韦伯的提重实验主要测量了重量的差别阈限操作定义:在50%的实验次数中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差别。相对感受性或最小可觉差: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韦伯定律(Weber’s law):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 I)与标准刺激强度(I)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该定律一般适合于中等刺激强度。幂函数定律: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心理量(S)是刺激量(I)的幂函数,即S=bIa第二节 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特点:1、刺激按↑和↓两系列交替进行。2、每系列的刺激强度的范围足够大,以便将阈限或瞬间转折点包含在内(15~20个检查点)。3、阈限的确定第一步,求每一系列的阈限中点(+和-/+和?/-和?)第二步,求本实验的阈限(1)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2)先求出↑和↓两系列的各自平均数,然后求两系列的平均数。(3)将每相邻的↑和↓的一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二、差别阈限的测定1、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2、反应变量的测量3、差别阈限的确定第一步,求各列上限、下限-↓系列:上限:第一次从“+”转为非正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         下限:最后一次从非负到“-”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系列:下限:第一次从“-”转为非负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         上限:最后一次从非正到“+”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第二步,求不肯定间距(IU)、主观相等点(PSE)IU=上限-下限PSE=(上限+下限)/2第三步,求差别阈限、常误差别阈限=IU/2=(上限-下限)/2常误(CE)=PSE-标准刺激强度(St)4、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PSE)是在传统心理物理法中,测量差别阈限时,被试主观上认为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等的那个刺激强度。第三节 平均误差法也叫均等法,调整法。特点:1、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在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始点对结果的影响,直到被试自己满意为止。2、通过↑和↓两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3、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St与Co 相等,直接给出PSE,且其在IU内。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的等值。4、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第四节 恒定刺激法特点:1、刺激恒定:由5~7个距离相等的刺激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2、正误示例:每次被试要报告是否感觉到了刺激。3、次数记录:实验的结果是对每个刺激被试报告感觉到的次数。第五节传统心理物理量表1、心理物理量表的分类1)   命名量表 (nominalscale) -checklist:分不同类型。特点:它是最低水平的量表,它是用数字或其他分类标志代表不同类别或属性的事物;命名量表只是用来对事物进行标识或分类,不能做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2)   顺序量表(ordinalscale):排序或分不同等级。特点: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它没有相等的单位和绝对零点,但是它能表示某一事物在一类事物中的位置。顺序量表不能做加、减、乘、除等运算,但可以统计中位数等。3)   等距量表(intervalscale):在一特定的维度上确定两个事件间隔。特点: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它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并可以进行各种描述统计分析、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4)比率量表(ratio scale)特点: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除了可以做等距量表的各种数学运算和统计分析外,还可以做几何平均数的运算。2、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常用方法:数量估计法、感觉比例法、差别阈限法、感觉等距法第六节误差及控制方法一、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1、习惯误差:在↑系列中,坚持报告“无”(阈值偏高);在↓序列中,坚持报告“有”(阈值偏低)。2、期望误差:在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时,被试在递增系列中,提前报告“有”,在递减序列中,提前报告“无”,则会导致出现期望误差。3、↑>↓,则有习惯误差;↑<↓,则有期望误差;控制方法:↑和↓两系列交替出现。二、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1)检测方法:前一半次数的阈限平均值(前)和后一半次数阈限的平均值(前后)进行比较:前=后,无两种效应;前>后,有练习效应;前<后,有疲劳效应。(2)控制方法:ABBA法(↑↓↓↑或↓↑↑↓)三、空间误差:St与C同时呈现时,因空间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误差;控制方法:多层次的ABBA法和AB法四、动作误差五、时间误差:St与Co先后呈现时,因时间不同而造成的误差;控制方法:多层次的ABBA法和AB法六、其他误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21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