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21-1-12 11:00:10

苏联蒙太奇学派

起因:
  受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的影响;对美国电影尤其是格里菲斯电影的学习研究。蒙太奇手法早在格里菲斯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电影中,但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意识地、理性地使用它。
  意义:
  1.蒙太奇理论发展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作用,一种新的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辞学,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电影实践理论的体系,被人们所公认,以至于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2.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种艺术宣言的团体。它只是泛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3.蒙太奇学派基本都认定: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重要概念:
  “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电影眼睛”
  苏联纪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他对“电影眼睛”的解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的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政治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义。维尔托夫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了所谓的“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派后来对法国新浪潮的一个分之“真理电影”产生了直接影响。
  《带摄影机的人》(1929)
  影响世界电影史发展的电影之──《带摄影机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强纪实性和多义性的作品。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
  “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
  “理性蒙太奇”
  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刺激一反应的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原则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撞击、冲突会产生新的质、新的含义。而表现思想、表现激情和表现概念则构成了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
  摄影师是基塞
  苏联电影摄影师,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1897年 4月13日生于利耶帕亚,1961年11月18日卒于莫斯科。最初他拍摄风光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他带着摄影机上了前线。十月革命后,拍摄不少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新闻片。基赛是拍摄列宁活动最多的摄影师之一。他于1921年开始拍摄故事片。1924年初次与导演爱森斯坦合作,拍摄了影片《罢工》,次年又拍摄《战舰波将金号》。基赛由于长期从事新闻纪录片摄影,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因此,使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的银幕视觉形象具有强烈的冲击效果。基赛能自如地运用各种造型形式处理不同体裁。“敖德萨阶梯”屠杀的经典段落,充分显示出年轻的苏联电影导演的精湛技艺。爱森斯坦将老百姓的奔跑、沙皇军队的逼近、婴儿车的滑动和那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迎沙皇军队而去等等,一系列动作镜头分解、错位进行节奏性的剪辑,形成了这个段落中几点突出的特征:
  其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
  其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
  其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
  爱森斯坦在这一段落中,对于电影叙事时空观念的独特思考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力,把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主体意识状态结合起来,充分地表现出物象的生命力和深刻地反映出各种现象的内部进程。而作为这一段落的结束,由摄影师基赛拍摄的三个石狮子的镜头,被爱森斯坦所作出的富有诗意地剪辑处理,和富有想象力地运用,作为思想和感情的隐喻在这里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这一段落的表现中,同时也体现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念的片面性,由于他的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冲突”二宇,强调两个镜头相接不是两个数字的和,而是两个数字的积,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惜忽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而使得他的单镜头内部的画面处理成为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以及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然而《战舰波将金号》无疑是默片的一部杰作,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不朽的和光辉的业绩。
  在1938年基塞与导演爱森斯坦在影片《亚历山大·聂夫斯基》;1945莫斯克文中《伊凡雷帝》,影片拍摄的外景朴素自然,场面宏伟,内景光影变幻,气氛浓郁,用版画风格表现历史事件。在1952,导演亚力山大洛夫影片《格林卡》中用富于俄罗斯传统的绘画性风格处理传记体裁。而在1950《不朽的军团》一片中,则用粗犷,冷峻的纪实笔调描绘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初期所遇的困境及其顽强的反抗精神。由于基赛对苏联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创作的贡献,被授予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拉脱维亚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的称号,并获国家奖金。
  蒙太奇理论的缺憾和衰落:
  1.这个流派衰落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德国或法国是因为工业或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来自于政府的政治压力,强制禁止了蒙太奇风格的运用。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均被批评为极端形式化与神秘化。1929年,爱森斯坦前往好莱坞学习与研究声音方面的新技巧,当他在1932年回国时,整个电影工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当时,一些导演纷纷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30年代初期的有声电影。但是,苏维埃当局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却鼓励拍摄简单易懂的影片,以供大众欣赏,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就一个电影流派而言,苏联蒙太奇风格大约在1933年基本结束,其标志是维尔托夫的《热情》(1931)和普多夫金的《逃兵》(1933)。
  2.蒙太奇学派在后期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贬低演员的表演,过于强调剪辑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把电影看作是斗争的武器,把艺术搁置在意识形态之下,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优秀作品赏析:《战舰波将金号》(1925)
  杜甫仁科既有革命激情又有狂放诗意,才华横溢的作品。
  讲道这呢电影摄影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流派就都已经诞生了。电影摄影伴随着电影的诞生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流派互相竞争。在早期呢,电影就有演出派和记录派之分,后来电影导演又有了思维拍和感觉派之分。在电影美学史上,又划分了表现派(爱森斯坦)和再现派(巴赞,克拉考尔)。它们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电影摄影流派的形成。我们说西方电影一直是两大传统交替发展,写实主意传统和技术主义传统,那么在这些影响下,电影摄影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流派就浮现出来,绘画派和纪实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联蒙太奇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