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421秋西电模拟题答案
《心理学》模拟题( 四)一、名词解释(各4分,共20分)
1、心理状态:
答案: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状态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4分)
2、信念:
答案:信念:是一个人对他所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并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性。(4分)
3、驱力:
答案: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4分)
4、动机:
答案: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4分)
5、心理特征:
答案: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4分)
二、简答题(各10分,共50分)
1、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答案:
联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4分)
区别:①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1.5)
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感到;语言与外部世界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1.5)
③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1.5)
④即一词可多义;一个概念有时也可以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1.5)
2、简要分析遗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编码缺失:我们无法回忆起某件事情,往往是由于对信息的编码缺失所致。(2分)
(2)衰退:即使进行了有意识加工,我们记忆的信息有时也会遗忘。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2分)
(3)干扰:是指新记忆对旧记忆的提取和恢复造成的障碍。在排除了这些干扰之后,记忆往往就能够提取和恢复。(2分)
(4)提取失败:所谓的遗忘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据此可以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2分)
(5)动机性遗忘:即由一定的动机驱使所出现的主动性遗忘。这种遗忘可以将某些痛苦或令人尴尬的记忆排除到意识之外,使人忘掉过去的这些经历,从而保护自己。(2分)
3、意识与注意的区别?
答案:(1)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分)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清醒觉察的心理状态,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报告出的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痛苦的感受,对往事的回忆等。(2分)
(2)两者活动的机制不同,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注意提供的是一种机制,它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当人们将某些东西纳入进意识中去的时候,常常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人们选择注意的内容的时候,既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2分)
(3)两者活动的内容不同,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假如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视机的话,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而意识则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内容.(2分)
(4)注意和意识又是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的内容比较清晰。人即使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人的注意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2分)
4、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答案:(1)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对完成任务的重性理解得越深刻、越清晰,完成任务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如作业要求今天交和一周以后交,完成任务 的紧迫性就不一样。(2.5分)
(2)努力排除与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排除与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就要克服困难,调动人的意志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完成的任务上。如做实验时应把仪器放得井井有条,保持桌面整洁。(2.5分)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就是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些人本来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因此很多人参加体育锻炼,其注意力是集中在增强体质上。(2.5分)
(4)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越坚强,他从事某项活动的注意力越容易集中。(2.5分)
5、催眠的状态有哪些特点?
答案: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个体在催眠状态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分)
(1)主动性反应减低。被催眠的个体不主动进行各种活动,而是倾向于按照催眠师的暗示去活动。(1分)
(2)暗示性增高。暗示性是指个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程度。当个体一旦进入催眠状态后,其暗示性就大大增高。(1分)
(3)知觉扭曲与幻觉。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知觉会产生扭曲和幻觉。(1分)
(4)注意层面趋窄。进入催眠状态的个体的注意范围大大缩小,他们只注意催眠师的暗示,而不再注意周围环境中的刺激。(1分)
(5)催眠中的角色扮演。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听从催眠师的暗示,能够扮演与其原来性格不同的另一角色,并表现出符合该角色的一些复杂行为。(1分)
(6)旧记忆还原现象。进入催眠状态后,如果催眠师询问个体在清醒时曾记不得的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他却能清清楚楚地讲述出来。(2分)
(7)催眠中经验失忆。催眠中经验失忆是指催眠师暗示个体在被催眠期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则其在事后就会报告说自己什么也记不得了。(2分)
三、论述题(各15分,共30分)
1、试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答案:(1)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5分)
(2)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5分)
(3)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5分)
2、试述需要的特征?
答案:需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的对象性。人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如对衣、食、住的需要,对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对劳动和交往的需要以及对文化和政治生活的需要等,都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活动。抽象的、无所指的需要是不存在的。(3分)
(2)需要的紧张性。一种需要往往是由于意识到某种事物的欠缺而出现的。需要一旦产生就有追求满足的心理趋向。当力求满足而未达目的时,人们常常会产生一种特有的身心紧张感、不适感。(2分)
(3)需要的驱动性。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构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需要才被称为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源泉或动因。(2分)
(4)需要的周期性。人的许多需要周而复始,具有一定的起伏性。这是因为,已形成的需要一般不会因需要的暂时满足而消失,它会随需要的满足而暂时潜伏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又会反复出现。如人的饮食、排泄、运动、休息等需要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推动着人的行为活动。(3分)
(5)需要的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条件所决定,因此,需要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古人与现代人对衣、食、住的需要迥然不同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人的需要并不因为一次获得满足而终止,而是在前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人们需要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需要满足的方式也不断改变,人类的需要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3分)
(6)需要的年龄特征。个体的需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幼儿需要玩具和游戏,少年需要知识和学习,中年需要工作和成就等等。(2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