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发表于 2021-8-7 09:14:24

西电21秋《劳动定额与组织》模拟试题(二)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10*2=20分)
1.以下属于技术性的宽放时间的是:(   )
A.更换用钝了的刀具   B.工作过程中校正工具和调整设备
C.员工适当休息、喝水   D.员工加工一批产品前,用于了解任务,熟悉产品图样和工艺
E.机床设备的试车和加油
答案:ABC
2.工艺程序图按其图表的结构和反映的工作事项不同,可区分为以下几种程序图:()
A.操作程序图   B.流程程序图
C.流线图         D.主框架图
E.明细图
答案:ABC
3.作业时间按其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其中基本时间包括:()
A.机动的基本时间    B.停工时间
C.手动的基本时间    D.机手并动的基本时间
E.辅助时间
答案:ACD
4.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体系的特征,主要体现为:(   )
A.集合性   B.目标性
C.可分解性   D.相关性
E.环境适应性
答案:ABCDE
5.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
A.效率定员标准      B.设备定员标准
C.岗位定员标准      D.比例定员标准
E职责分工定员标准
答案:ABCDE
6.系数评定法作为一种评定方法,哪些要素是它需要考虑的要素()
A.技巧性
B.努力程度
C.均匀一致性
D.实用性
E.工作环境
答案:ABCE
7.以下属于实体性和心理性动素的是()
A.伸手
B.移动
C.装配
D.应用
E.拆卸
答案:AB
8.以下属于目标性动素的是(   )
A.伸手
B.移动
C.装配
D.应用
E.拆卸
答案:CDE
9.以下属于无效动素的是()
A.伸手
B.移动
C.迟延
D.休息
E.拆卸
答案:CD
10.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劳动定额的考察范围,定额水平按定额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
A.企业定额水平
B.行业或部门定额水平
C.零件或产品的定额水平
D.车间定额水平
E.工序定额水平
答案:ABD
二、判断题(15*1=15分)
1.停工待料、等待图样、停电、动力供应中断属于员工造成的停工时间。()
答案:错
2.标委会对分标委会审查通过的标准报批稿,有权提出复议和修改意见。( )
答案:对
3.生产批量的大小影响熟练系数的大小。( )
答案:对
4.一般来说,产品越复杂,其提高熟练率的潜力越小。()
答案:错
5.时间定额的构成与企业的生产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生产类型,定额时间的构成以及单件工时定额的核算方法也不同。( )
答案:对
6.瞬间观察法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如果抽取样本的数量足够多,则样本的特性越接近于总体的特征,其数量越多,两者差距越小。( )
答案:对
7.确定定额修改的间隔期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 )
答案:对
8.劳动定额学是一门纯社会科学。( )
答案:错
9.迟到、早退、无故缺勤、擅自离开工作地点属于非员工造成的停工时间。( )
答案:错
10.熟练曲线既只有动态性,没有有静态性。( )
答案:错
11.由于各部门生产工作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规定活劳动消耗量时,可采用多种计量方法。( )
答案:对
12.动作分析的原理是1912年,由美国工程师吉尔伯斯首次按人体活动的特点提出来的( )
答案:对
13.全自动生产熟练潜力很大。( )
答案:对
14.为了促进我国劳动定额定员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基础作用,1998年10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成立了“全国劳动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归口国家劳动部领导。( )
答案:错
15.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在制定、发布以后,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便经过反复利用而取得社会效益。()
答案:对
三、名词解释(5*4=20分)
1. 经验估工法
解释:经验估工法是由定额员工(必要时可以和技术人员、老工人相结合)按照产品图样和工艺技术要求,并考虑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条件,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对产品劳动消耗量进行估工的一种方法。
2.巴克制
解释:“巴克制”即企业效率分析与控制 。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效率协会理事、经营管理首席顾问门田武治,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总结日本企业劳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具有日本特色的一种管理制度。
3.测时       
解释:测时是直接在工作地上,以工序、操作或某一工作事项的作业时间为对象,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反复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4瞬间观察法
解释:瞬间观察法亦称工时抽样法,就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对工时消耗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5.按岗位定员
解释:按岗位定员是指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的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的计算方法。
四、简答题(5*5=25分)
1.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答: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对劳动定额定员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将克服传统管理体制的缺陷,使我国劳动定额定员工作走上正规。
(2)劳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将使我国劳动定额定员工作进入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发展阶段。
(3)劳动定额定员的法定性将极大增强。
(4)劳动定额定员制定和管理的科学性将明显提高。
(5)劳动定额定员水平的先进合理性与统一性将得到保证。
2.简述熟练率的影响因素。
答:熟练率的影响因素如下所述:
(1)生产工艺水平。生产工艺水平主要是指制造加工工艺方法。工艺方法决定了生产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是有效熟练率的重要因素。
(2)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产品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3)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生产作业管理得当,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提高得快,熟练程度高。反之,则阻碍熟练程度的提高。
(4)操作者的素质状况。生产操作者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身体健康状况、实际操作经验以及思想状况等对提高熟练程度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5)生产批量的大小。生产批量的大小决定了批量修正系数的大小。
3.阐述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子过程。
答:企业生产过程具体包括四个子过程。
(1)准备生产过程。准备生产过程是在在产品投产前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技术、组织方面的准备工作。
(2)基本生产过程。基本生产过程是指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或借助于自然力的作用,使其变为产品的过程。
(3)辅助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是指为了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辅助性的生产活动。
(4)生产服务过程。生产服务过程是指为保证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过程的实现所需要的各种供应与服务工作。
4.简述贯彻劳动定额定员标准的方法
答:劳动定额定员标准的级别、类型不同,内容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企业可结合自身特点和情况,采用不同的贯彻方法和步骤,实现预定的目标:
(1)基础标准的贯彻方法.基础标准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不论是生产基层单位、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还是劳动主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凡是与劳动定额定员有关系的单位都需要贯彻执行。基础标准贯彻可体现“宣、编、改”三个环节。即宣传,编写手册、讲义,合理改造等。
(2)方法标准的贯彻途径。可以采用“学、用”结合的方法。
(3)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贯彻方法。这些标准的贯彻,除可参照上述方法之外,一般应由有关科室、车间负责组织实施。在实施之前,要拟订详细的计划,明确分工、职责、步骤、期限和检查考核办法。
5.详述企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1)准确性和简明性。标准应当像法律条文那样准确、简明、精炼,便于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准确性是指标准的行文用语要准确、肯定、逻辑性强。绝不含糊,切忌模棱两可。
简明性是指标准中的语言要简洁、明确、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僻、深奥的词汇或方言。
(2)协调性。协调性体现国家各种有关的法令、法规的要求,要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协调。同时,在标准体系内部,上下级标准之间和同级标准之间也要保持协调一致。
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基本保证。任何一项标准都不能与之相违背,这时协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体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制定的标准必须成龙配套,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标准之间相互衔接,真正发挥系统效应,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
(3)正确性。标准中所做规定必须准确无误。标准的制定,无论是以生产实践经验、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还是参照、借鉴国外的先进标准、国际性标准,都必须经过认真的实验、验证,精确严格的数量分析、计算,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标准的正确性,在科学上可信,在技术上可靠,在生产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为了保证标准的正确性,标准草案提出后,还需广泛征询意见,反复进行修改,经过多次严格的审查,才能批准、发布。
(4)统一性。同一标准中的术语、符号、代号等前后应统一,与其他有关标准也应保持一致。制定标准时,应仔细阅读已发布的各类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凡是上一级别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的,新标准都应该采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标准间同一术语始终表达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始终采用同一术语。
标准化标准的统一性要求,应充分体现在标准的总体结构、内容编排、层次划分、标题格式以及各种编写的细则上。
五、计算题(4*5=20分)
1.某企业第一季度加班工作时间占工作时数的15%,而企业劳动定额的综合平均完成程度为130%,经过修整后应为:求剔除加班的因素之后的劳动定额综合平均完成程度。
解:剔除加班的因素之后企业劳动定额综合平均完成程度指标=130%/1.15=113%
2.已知某企业有关统计资料如下:
(1)企业生产工人平均人数:1228
其中按有科学依据定额进行工作的人数:702
(2)企业中各个工序采用定额总数:25900
其中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数:12960
(3)企业中按定额工作额时间:2174600
其中按有科学依据定额工时:1020300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计算出企业有科学依据定额所占的指标。
解:
(1)按工人人数计算: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所占的比重=702/1228=57.2%
(2)按定额数目计算: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所占的比重=12960/25900=50%
(3)按工作时间计算: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所占的比重=1020300/2174600=47%
3.已知某企业工时统计资料如下:
(1)制度工时数:20000       
(2)缺勤工时数:700
(3)停工工时数:1525
其中,企业责任造成:1200
车间责任造成:200 工人责任造成:125
(4)非生产工时数:1275
其中,企业责任造成:975 车间责任造成:200 个人责任造成:100
(5)完成定额工时数:21250
根据上述资料,企业在计发奖金,对该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如何计算?
解:该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实际完成定额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完成定额工时数+企业责任造成的非生产工时+企业责任造成的停工工时)/制度工时数=(21250+1200+975)/20000=23425/20000=117.1%
当车间在考核工人、计发奖金时,应按下式计算:生产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个人定额完成工时数+非因工人原因造成的非生产工时+非工人责任造成停工工时)/制度工时数
4.某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已知条件如下:
(1)该企业在过去十年中机床操作人员、机床维修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人数比例一直是50:10:6;
(2)该企业明年计划补充新机床操作人员500人;
(3)该企业生产效率不变;
(4)该企业组织机构不变;
(5)明年该企业将有20名机床维修人员离职;
(6)明年该企业将有6名基层管理人员离职,8名基层管理人员获得晋升;
(7)明年该企业所需的机床维修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均由外部补充。
问:该企业明年应至少招收多少机床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
解:(1)生产效率不变、组织结构不变,即该企业的机床操作人员、机床维修维修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人数构成不变。即50:10:6
(2)由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的需要补充的机床维修人员数=500×(10/50)=100(人),
再考虑到今年辞职的20人,所以明年企业需要补充的机床维修人员的数量为100+20=120(人);
(3)由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的需要补充的基层管理人员数=500×(6/50)=60(人),再考虑到今年6名离职人员和8名晋升人员,所以明年需要补充的基层管理人员数=60+6+8=74(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电21秋《劳动定额与组织》模拟试题(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