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次)21秋重庆大学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共 0 题、共 60 分):48 分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
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
.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
A、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
普通剩余价值的生产
C、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
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A、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C、
我国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
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0
4.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B、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C、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5.
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C、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D、
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3
6.
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 )。
A、
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
是否能帮助它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与巩固
C、
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D、
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0
7.
两个必然指的是( )。
A、
资本主义必然失败
B、
社会主义必然永存
C、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D、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3
8.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包括( )。
A、
劳动价值论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3
9.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
A、
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B、
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C、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3
1
下列选择中体现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有(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洋装虽然穿在身,但我心仍是中国心
C、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D、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横断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3
11.
下列判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3
1.
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
A、
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B、
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C、
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D、
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3
13.
商品是( )。
A、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
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C、
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0
1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0
15.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由( )。
A、
航海家的发现决定的
B、
生产和科技发展所决定的
C、
大工业开创的
D、
世界交往所决定的
3
16.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B、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
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D、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3
1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那么,这将导致( )。
A、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B、
唯理论
C、
唯心主义认识论
D、
经验论
3
18.
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表述,的有( )。
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
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
C、
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历史范畴
D、
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3
1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
A、
波浪式前进的
B、
无限循环的
C、
螺旋上升的
D、
周而复始的
3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
A、
诡辩论
B、
反映论
C、
唯理论
D、
经验论
3
二、判断题 (共 0 题、共 40 分):40 分
1.
人民群众可以任凭自己意愿开展创造历史的任何活动。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3.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4.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
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工人阶级已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6.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价值。
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8.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9.
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
由于感性认识反映了活生生的现象,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
13.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6.
商品的二因素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7.
发展是一种事物倒退的下降的运动。
18.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历史的发展不需要英雄人物的存在。
19.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没有什么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