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答案 发表于 2024-7-19 10:54:44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1.农村生活委员会: 1908 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成立以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专门对农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改委员会于1911年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教育、土地保护、劳动力、技术、妇女负担等内容的调查报告,提出改善农村状况的政策建议。

2.历史法:是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是以时间为线索,追寻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其方法的根据是,人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时间的函数。只要把时间理清楚,就会摸索到研究对偶的轨迹和自在规律,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3.社会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包括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小规模的社区自发组织,也可指更高层次上的政治组织,还可指国家和民族这-最高层次的总体。
4.职业社会学者: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前在当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关专门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学者,例如我国老一辈的社会学家李景汉、杨开道、吴文藻、费孝通等。他们致力于中国本土农村社会的调查,编撰农村社会学的教材和专著、讲授农村社会学课程,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平教会:全称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是中国教育团体。1923年8月借中华教育改进社开会之机成立,会址在北京,初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选举董事40人(每省及特别区各2人),执行董事9人,董事长朱其慧,书记陶行知,总干事晏阳初,干事会设总务、乡村教育、城市教育3部和公民教育、平民文学、统计调查、农民生计、市民生计和直观教育6科。
6.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当时以梁漱溟、晏阳初为首的- -批知识分子,力求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寻求拯救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方法,在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展开了一场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
1.农民:农民是指生活在农村社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成员。
2.趋同从众:是农民群体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社会心理。与求异心理正好相对应,趋同就是尽量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
3.群体归属感:是指个体对自已所归属群体或集体的情感和认同,即认为自已归属于哪个群体的情感和依恋程度。
4.小农经营:是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形式,尤指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着小规模的、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
1.农村家庭: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和组织形式,是由建立在血缘、姻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成员构成的一-类初级群体,在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的延续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
2.家庭结构:指家庭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家庭结构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家庭类型、规模及其特点。
3.家庭关系:是主要涉及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的特殊社会关系,是-种持久存在的、稳固的关系。
4.农村家庭功能:农村家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养老功能。
5.家族:又称宗族,是家庭概念的延伸,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类家庭组织。
1.农村社区
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主要从事农业的居民,由特定的规范、制度、文化及血缘等联系纽带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及互动关系,以及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农村社区权力结构
农村社区权力是指在农村社区内部,在特定所有制条件下,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其他人的支配能力。农村社区权力结构则是具有这种支配能力的主体在农村社区内的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
3.农村社区建设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多方面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
1.农村社会组织:是指农村地区内的社会组织,它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 -定的规章、程序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社员为主旨,依照自愿加入、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等原则组建,按章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经济组织。
1.阶级:特指因生产资料占有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经济地位群体。
2.阶层:泛指因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层次。
3.农村社会分层:作为一一个客观过程,农村社会分层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作为一-种主观方法,农村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农村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4.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5.阶级位置:是指在阶级关系结构中个人或家庭的位置,它包括直接的阶级位置和间接的阶级位置两种类型。
6.阶级意识:是指意识中带有独特的阶级属性的意识方面,包括对阶级位置的知觉、对阶级行为后果的推测及其偏爱。
7.阶级实践:是由阶级成员为实现(至少是部分地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而利用阶级力量参加的活动。
1.农村社会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各种社会组织及农民等诸多行动者协力合作之下,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运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规范,对农村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和管制,以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
1.农村公共品是农村范围内为乡村社会居民所消费的带有公共品性质的社会产品,是农民共同消费使用的区域性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总称。农村公共品对促进和保障农村社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幸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1.社会变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系统中的关系、结构和现象所发生的变化及过程。社会变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是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结果;二是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
2.城镇化:是指人们的职业向非农业转移、居住向城镇聚集、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变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城镇化过程通常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伴随着工商企业向一定地域的集中,人口也就自然会向该地域聚集,进而形成了人口聚集的集镇和城市,并构成城镇化的社会生活方式。
3.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去推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4.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农村发展战略,其内涵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