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简答题答案
(二)简答题1.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P28★考核知识点: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意义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梅奥在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新型领导的必要性。人际关系理论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大胆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物的因素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出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P58★考核知识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附2.2.2(考核知识点解释):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内容:(1)工作本身。工作的适度变化和工作的自主权都可以给员工带来满意感;(2)报酬。报酬可以满足员工的多种需求,也是成就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决定工作的满意感中起重要作用;(3)提升。在组织中的提升意味着带来更多的管理权利、工作内容和报酬;(4)管理方式。领导的管理方式是导致员工满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者若能以员工为中心,在决策中让员工参与,则员工对管理者以及所从事的工作会显示较高的满意度。此外,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也都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 简述性格的理论学说。P75★考核知识点:性格的理论学说附2.2.3(考核知识点解释):人类性格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的性格特征,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要有:(1)体形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在为精神病人测量体型时,注意到体型与性格的关系,将人的性格分成了躁郁狂、分裂、粘着三种类型。(2)类型说。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性格方面可分为内货和外倾两种类型,而人的精神活动则有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根本机能,上述两者相组合,构成八种性格类型。(3)16种人格特质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决定个体性格特点的因素是16种深藏于个性结构内部、制约着表面特质的根源特质,这些特质在每一个体身上的不同体现,决定了人们之间的性格差异。(4)“大五”人格特质说。Tubes等人1961年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五个相对显著而且稳定的因素,即精力充沛、愉快、可依赖、情绪稳定、文雅,这五个因素被称为“大五”因素。此后,许多心理学家通过重复研究得出了类似的五种因素。4.简述激励在组织中的作用。 P84★考核知识点:激励在组织中的作用附2.2.4(考核知识点解释):科学的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动机强度,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出色地完成组织目标和计划。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激励使组织的管理职能更完善;(2)激励是实现高水平组织目标和重要保证。一方面激励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激励可以促使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3)激励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工效。5.简述激励的本质及其过程。P82★考核知识点:激励的本质及过程附2.2.5(考核知识点解释):(1)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2)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后,经反馈双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复始,延续不断。6.简要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P86★考核知识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涵义附2.2.6(考核知识点解释):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多种多样,但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并且可以从低向高划分为不同的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体现人类本能的低级需要,另一种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作高级需要。他所提出的五个层次需要中,生理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一般偏重于物质的要求,它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一般偏重于精神的要求,它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其激励作用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这时必然会倾向于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一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即:(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向高发展;(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3)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求支配的。但每一时期内总会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4)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失去其激励作用,而新的需要又会产生。7.简要说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内容。P90★考核知识点:双因素理论的内容附2.2.7(考核知识点解释):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使职工满意或不满意的因素来自不同的两个方面,他称据此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的观点。他认为,改善造成职工不满意的因素,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也不能有效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这些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改善使职工非常满意的因素可以强化职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能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这些因素称为“激励因素”。8.简要说明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的内容。P95★考核知识点: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的内容附2.2.8(考核知识点解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提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情谊需要( Need for affiliation)、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和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他认为,具有强烈情谊需要的人渴望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权力需要的人试图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员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激发其成就需要。9. 简述目标与动机、行为的关系。P106★考核知识点:目标与动机、行为的关系附2.2.9(考核知识点解释):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动机和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目标则是活动的具体指向;动机与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动机比目标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有些行动的动机只有一个,而目标则可以有很多;同样的动机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活动目标中。10.简述强化的方法有哪些?P111★考核知识点:强化的方法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1)目标设置法。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促使员工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目标相联系,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而且可以强化行为。(2)逐步渐近法。就是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分解成许多小的阶段,逐步加以完成。(3)信息反馈法。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令员工随时知道自己行为的结果如何。(4)满足需要法。即按照员工心理活动规律,承认需要,满足需要,以激发员工动机,强化行为。11. 如何理解公平理论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P120★考核知识点:公平理论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附2.2.11(考核知识点解释):公平理论主要是基于对“投入”和“产出”这两个变量的比较。投入是指个体对于交易所作的贡献,产出是指个体通过交易所获得的回报。人们通常会对投入与产出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即将自己获得的产出与自己的投入的比值与组织内和其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的投入/产出比,同自己过去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比较。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通常只有比较的结果相等时,个体才会觉得公平。12.简述消除与避免不公平感的方法。P121★考核知识点:消除与避免不公平感的方法附2.2.12(考核知识点解释):(1)若自己的报酬与投入之比高于比较对象时,可以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增加投入来消除不平衡;(2)若自己的报酬与投入之比低于比较对象时,可以采取要求增加报酬或减少投入的行动,以消除不公平感。具体措施有: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降低比较对象的报酬;减少自己的投入;改变比较的参照对象;改变对投入或报酬的评价;离开目前所处的环境。13.简述个体对挫折有哪些反应。P129★考核知识点:个体对挫折的反应附2.2.13(考核知识点解释):(1)尽力克服障碍或干扰,力求目标的最终达成;(2)如果障碍或干扰难以克服、排除,个体可以考虑改变当初设定的目标,从而调整行为努力的方向;(3)如果主客观因素都限制目标的实现,个体就会产生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即挫折感。14. 简述信息沟通的功能。P140★考核知识点:信息沟通的功能附2.2.14(考核知识点解释):在一个群体或组织中,沟通可以使群体或组织能有效地控制、指导、激励、决策、反馈和评价、信息交流和满足社会需求。具体功能包括:(1)信息交流功能。这是沟通的最基本目的,所有其他沟通目的都是这一目的的引申和特殊表现;(2)改善关系功能。沟通可以增进人际了解,表达情感,增进信任,减少冲突,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3)思想教育功能。15.简述PAC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P146★考核知识点:PAC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附2.2.15(考核知识点解释):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的柏恩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成人”、“儿童”状态。人们在交往中会有意地察觉自己和对方所处的自我状态,并作出适当的反应,以避免发生交叉性交流沟通,使沟通畅通能够实现。理想的互相作用是“成人反应”。16.简述信息沟通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方法。P144★考核知识点:信息沟通主要障碍及克服方法附2.2.16(考核知识点解释):信息沟通的主要障碍有:(1)发讯者的问题。信息编码不准确,信息传送不全,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或不适时;(2)通道的问题。沟通的媒介选择不当,沟通工具不灵,几种媒介相互冲突,以及沟通渠道过长等;(3)受讯者的问题。包括受讯者忽视信息,信息译码不准确,拒绝接收信息等。克服方法有:(1)发送的信息做到准确、及时、适时;(2)尽可能了解受讯者,将自己置于受讯者的位置;(3)选择最佳的信息沟通媒介;(4)作为受讯者,要在反馈中运用倾听的艺术。17.简述减少冲突和引起冲突的策略各有哪些。P163★考核知识点:减少冲突和引起冲突的策略附2.2.17(考核知识点解释):冲突是指由于工作群体或个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工作群体或个人受到挫折的社会心理现象。冲突管理的要害是要把冲突维持在适宜的水平上。所以,对冲突的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在冲突过高时,设法降低冲突;而在冲突过低时,设法增加冲突。在冲突管理中,经常用以减少冲突的策略有:(1)回避。(2)缓和。(3)限制。(4)对质。其他还有如设置超级目标,缓解相互间的对立情绪等。如果组织中人员流动率低,缺乏新思想与竞争意识,对改革进行阻挠等情况发生,管理者就需要适当挑起冲突。用以引起冲突的策略主要有以下方法:(1)运用沟通;(2)引进外人;(3)重新建构组织;(4)任命一名批评家18. 简述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及作用。P170★考核知识点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及作用附2.2.18(考核知识点解释):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益和观点的一致性;二是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一致性;三是相似的经历与背景。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如下:(1)积极型。活动准则与正式群体基本一致,其活动效果对正式群体目标达到有积极作用。如兴趣小组。(2)消极型。活动准则与正式群体相对立,其活动效果对正式群体目标达到有消极作用。如小宗派、流氓团伙等。(3)中间型。19.简述从众行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P173★考核知识点:从众行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附2.2.19(考核知识点解释):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多数成员相一致的倾向称为从众行为或遵从行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1)群体因素。包括群体的气氛、群体的竞争性、群体的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的目标和群体的规模;(2)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智力因素、情绪的稳定性、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和性别差异等;(3)问题本身。20.简述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182★考核知识点: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方法附2.2.20(考核知识点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或合作行为都是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化的结果。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是要正确对待竞争。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竞争精神,提高社会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要防止竞争的消极作用。反对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你死我活”的竞争方式,要用双赢模式取而代之,即竞争的结果尽量使双方都能满意。超越竞争,也就是由竞争走向合作,是二者关系的理想境界。21.简述塑造高绩效团队的主要影响因素。P186★考核知识点:塑造高绩效团队的主要影响因素附2.2.21(考核知识点解释):塑造高绩效的团队与下列因素有关:(1)工作团队的规模;(2)成员的能力;(3)分配角色及增强多样性;(4)对于共同目的的承诺;(5)建立具体目标;(6)领导与结构;(7)社会惰化和责任心;(8)适当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9)培养相互信任的精神。22. 简述领导者的影响力及其分类。P196★考核知识点:领导者的影响力及分类附2.2.22(考核知识点解释):影响力是指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是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组成的。权力性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借助其作为权力的拥有者这一特殊地位而对他人所产生的一种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非权力性影响力强调顺从与依赖,它主要是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和感情投入等自然因素来影响被领导者。23.有哪些领导权变理论模型?请简要解释。P212★考核知识点:领导权变理论模型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模型有:菲德勒模型、通路——目标模型、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参与模型。(1)菲德勒模型建立在工作导向和员工导向的基础上,认为合适的领导风格取决于整体环境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随着环境发生改变,领导要求也应改变。影响领导效果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三个:群体气氛、任务结构和领导者的职位权力。(2)通路——目标模型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属在工作中提供获得满足需求的机会,并使下属清楚哪些行为能导致目标的实现并获得成功。即领导者应为下属指明达到目标的途径。其中目标设置、路径改善和领导风格是三个重要情境因素。(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领导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影响领导风格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下发的成熟程度。(4)领导参与模型认为,领导者可以通过改变下属参与决策的程度来体现自己的领导风格。其基本特点是,将领导方式同员工参与决策联系起来,根据员工参与决策程度不同对领导风格进行分类,有效的领导者应该以决策者有正确经验为基础,并根据不同的环境来选择最合适的领导风格。24.简述菲德勒模型中,影响领导效果的情境因素有哪些?P213★考核知识点:影响领导效果的情境因素附2.2.24(考核知识点解释):菲德勒模型指出,领导者的领导效果如何,与他所领导的组织的一些情境因素有关,影响领导效果的情境因素主要有:群体气氛、任务结构和领导者的职位权力。群体气氛是指领导者被团队认可的程度;任务结构反映工作中执行某种特定方式的必要程度,即工作任务的明确程度;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是指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25.简述决策的含义及其原则。P224★考核知识点:决策的含义及原则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决策一词,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其原意是“作出决定”。心理学中定义决策是强调对于一个缺乏确定性情景的事情的抉择反应。通常在决策形成过程中,领导者应该遵守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信息准全原则。(2)可行性原则。决策是否可行是衡量决策正确性的标志。(3)对比选优原则。选择性是决策最突出的特征,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无所谓决策,追求优化是人的本能选择,也是决策的本质所在。(4)集团决策原则。集团决策是决策成功的根本保证。(5)系统分析原则。(6)时效原则。26.简述决策的程序。P227★考核知识点:决策的程序附2.2.26(考核知识点解释):决策程序即实施决策的步骤次序,它是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八个阶段。(1)情报活动。包括发现问题和确定目标;(2)设计活动。包括价值准则的确定和拟制备选方案;(3)抉择活动。包括方案评估和方案选优;(4)实施活动。包括试验实证和普遍实施。27.简述群体决策常用的方式。P239★考核知识点:群体决策的方式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群体决策常用的方式有六种:(1)缺少反应。又称缺席决策。它指一个成员提出方案后,无人表示支持或反对。这是一种难以确定这一决策的质量和接受性的方式,在群体决策中要尽力克服这种状况;(2)独裁原则。即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领导者的决策取代了群体决策。(3)少数原则。即“强行通过”原则,它依赖于群体中少数人作出的抉择,它与独裁原则的后果相类似。(4)多数原则。这是一种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民主方式,往往通过民主投票来解决这一问题。(5)基本一致原则。在基本一致的决策中,绝大多数人都对某一方案表示赞同,没有大的异议。(6)完全一致原则。在完全一致的决策中,所有人都认定某一方案最佳,而没有异议。28.简述群体决策技术有哪些?P243★考核知识点:群体决策的技术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为了克服群体决策中对个人形成的心理压力以及被近形成的从众行为,在群体决策中经常采用以下群体决策技术:(1)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它得用一种观念产生的过程,鼓励群体成员提出任何种类的方案设计思想。执行中贯彻“无批评”的原则。(2)命名小组法,又称名义群体法,它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限制成员间的讨论。(3)德尔菲法,无须参与者到场,隔绝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4)电子会议法,将命名小组法与尖端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群体决策方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