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差异与行为
浙大《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与行为 拓展资源智商理论的新思考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从学校带回一个给父母沉重打击的坏消息:由于他从小反应迟钝,在学校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太差,智力太低,学校把他开除了。开除有命令上写着:“把你留在班上,将是全班的不幸,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这个男孩就是11年后发明震动全世界的相对论的艾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被公认的一位天才。但是,他的早期智力发育问题和他后来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特殊贡献,使我们对传统的关于天才、智力或智商的看法产生了质疑。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爱因斯坦早期智力具有某种缺陷,可他的特殊才能又远远超越了大部分智商的定义。看起来智力是逐步成熟的,这同一般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概念是相矛盾的。 传统的智力、智商的常规意义中所忽视的方面,现在已经在一股新的研究浪潮中引起越来越密切的注意。这些方面包括:个人性格、情感、创造能力、知识资本与才能等。新的研究认为,“智商”只能测出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的35%~45%,一半以上的学生成绩是不能用“智商”一个指标来解释的。而且,学校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不能为衡量今后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的依据。传统智力、智商理论由于主要集中在智商测验上,学校往往排斥那些在智力的另一方面很有前途的学生。正如保罗.托伦斯指出的:“如果仅仅依据智力测验来选拨有才能的孩子的话,我们就埋没了大约70%的非常有创造力的人才。”智力方面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才能或能力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高智商就会丧失。高智商往往并不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 一个人若没有高智商,不聪明,很难获得成功,这是不言而喻的、显而易见的。但是有了高智商的人,却未必一定成功。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高智商并不一定是成功的决策性因素。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都有着高智商,甚至周瑜聪明过人,智商水平不在诸葛亮之下,但周瑜最终却没有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奥列弗.温得尔.荷尔姆斯对美国历史上诸位总统进行了研究,具有二流智力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获得了巨大成功,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一个卓越的领导人;而具有一流智力的尼克松,却最终黯然下台。美国“领导者中心研究所”在对美国和欧洲的大企业总裁调查以后,列出的管理者的“九大致命缺点”中,大都不属于智力方面的问题。 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公布的全球200名富翁中,名列榜首的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和美国著名投资家伯克夏.哈萨威公司总裁沃伦.巴菲特,在与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学生对话时,当学生问道:你们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一步,成为比上帝还富有的人?巴菲特十分轻松地回答“我怎样走到这一步,说起来很简单。我们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我相信你们听到这一点一定很高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把智慧和才能看做发动机的马力,但是输出功率,也就是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则取决于理性。那么,为什么一些聪明(高智商)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却不能获得他们应得到的结果呢?这涉及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涉及行为是否合理,是不是自己在妨碍自己。就如我说过的,这里每一个人都完全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比我多得多的事情。因此,我给你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选择一个你最钦佩的人,把你钦佩他的原因写下来。你不要把你的名字写在里面。然后,再写一个你最讨厌的人的名字,写下那个人身上使你拒之千里之外的那些品质。我建议你们观察一下,你们所钦佩人的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成为你们自己的习惯;你们也要观察一下那些那些别人身上应受到斥责的东西,并下决心不犯同样的毛病。如果你们做到了这一点,你们将会发现,你们已经能够开足你们所有的马力了。”比尔.盖芡接着说:“我认为法沃伦关于习惯的话是绝对正确的。” 美国成功心理学家希尔博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为,就会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行为、习惯、性格是成功的金钥匙,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则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大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