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3春《人格心理学》在线作业一二答案
福师13春《人格心理学》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6道试题,共32分。)
1.(): 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A. 行为潜势
B. 强化的效价
C. 预期D. 心理情景
满分:2分
2.()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A. 真实自我
B. 理想自我
C. 现实自我
D. 道德自我满分:2分
3.这个时候的儿童学会了大量生活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逐渐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自我“意志”。此阶段属于()。
A. 主动对内疚
B.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C.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D. 勤奋对自卑
满分:2分
4.____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A. 自我
B. 超我C. 本我
D. 他我
满分:2分
5.好交际的—不好交际的;喜欢玩笑—庄重;感情丰富—含蓄等属于人格的基本维度中的____。
A. 神经质
B. 外倾性
C. 开放性
D. 随和性
满分:2分
6.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
A. 追求优越
B. 生活风格
C. 社会兴趣
D. 器官补偿
满分:2分
7.()是指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地结合为一体的过程。
A. 个性化
B. 原型
C. 情结
D. 面具膨胀
满分:2分
8.()是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A. 真实自我
B. 理想自我
C. 现实自我
D. 道德自我
满分:2分
9.这种类型的孩子对母亲疏远、冷淡,当母亲离开时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也不高兴。这属于()。
A. 安全依恋型
B. 回避型
C. 焦虑——矛盾型
D. 焦虑——抵触型
满分:2分
10.荣格认为____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A. 意识
B. 前意识
C. 个体潜意识
D. 集体潜意识
满分:2分
11.()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A. 前意识
B. 意识
C. 无意识
D. 下意识
满分:2分
12.给予微笑、赞扬、奖品,允许参加个体所喜爱的活动等,都是在对希望个体学会的某种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
A. 负强化
B. 正强化
C. 连续强化
D. 间隔强化
满分:2分
13.威信、承认、地位、名誉和赏识属于()。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尊重需要
D. 认知需要
满分:2分
14.()是指一个人的活跃程度,活动性强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心理能量水平。
A. 情绪性
B. 活动性
C. 交际性
D. 内倾性
满分:2分
15.阿德勒提出了()的概念。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A. 创造性的本我
B. 创造性自我
C. 创造性的超我
D. 创造性的意识
满分:2分
16.荣格认为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促进个性化过程。 在这种个性化的过程, 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人格因素,这就是()。
A. 本我
B. 自我
C. 超我
D. 意识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18道试题,共36分。)
1.霍妮从10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包括____。
A. 回避型
B. 趋向他人
C. 反对他人D. 逃避他人
满分:2分
2.斯金纳把有机体的反应分为两类:()。
A. 应答性反应B. 操作性反应
C. 现实性反应D. 虚拟性反应满分:2分
3.阿德勒认为错误的生活风格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包括____。
A. 器官缺陷
C. 溺爱或娇纵D. 受忽视或遗弃
满分:2分
4.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
A. 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
B. 全面渗透性原则
C. 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原则
D. 早期教育原则
E. 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原则
满分:2分
5.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特质研究中,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
A. 常规研究方法B. 特殊规律研究法
C. 基础研究方法. 特质研究方法
满分:2分
6.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A. 机体成熟
B. 自我成长C. 个人成熟D. 社会关系
满分:2分
7.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____。
A. 接近──接近冲突
B. 回避──回避冲突
C. 接近──回避冲突
D.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满分:2分
8.在认知疗法中认为产生适应不良的信条有()。
A. “该”与“不该”信条
B. 快乐-痛苦信条
C. 危险安全信条
D. 有用-无用信条
满分:2分
9.马斯洛将基本需要分为____。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满分:2分
10.人格障碍的特点包括____。
A. 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
B. 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程度
C. 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
D. 矫正比较困难
满分:2分
11.学习的四个要素()。
A. 内驱力
B. 线索
C. 反应
D. 强化
满分:2分
12.人格的心理学定义包括()。
A. 罗列式定义
B. 整合或完形的定义
C. 层次性定义
D. 适应性的定义
E. 区别性定义
满分:2分
13.性心理发展的阶段包括____。
A. 口腔期
B. 肛门期
C. 性蕾期
D. 潜伏期
E. 生殖期
满分:2分
14.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包括____。
A. 过程变量
B. 普遍性
C. 稳定性
D. 针对性
E. 中性
满分:2分
15.研究者把幸福感产生的因素归纳为()。
A. 人格因素
B. 情境因素
C. 意识因素
D. 潜意识因素
满分:2分
16.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个体的潜意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A. 非文字符号化的经验
B. 被压抑的经验
C. 梦
D. 思维
满分:2分
17.行为观察法的特点包括()。
A. 收集客观可靠的具体行为
B. 重视个体行为的独特性
C. 涉及到个体的具体行为
D. 试图以情境控制行为和改变行为
满分:2分
18.弗洛姆认为非生产性取向包括____。
A. 接受取向
B. 剥削取向
C. 囤积取向
D. 市场取向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16道试题,共32分。)
1.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参与观察法;另一种非参与观察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思维模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埃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这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用原型考察人格基本框架的方法源自早期认知心理学家罗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分化又称概括化、泛化,指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立榜样、树标兵和杀一儆百、杀鸡吓猴都是利用替代强化来对观察习得的行为表现实施社会影响的常用办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林顿和卡丁纳认为人格是个人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意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1.人格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儿童、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2.个体性格,用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的心理差异。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分
13.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分
14.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们一般是后天习得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5.替代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6.艾森克提出边缘系统是神经质的生理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福师13春《人格心理学》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
A. 能
B. 外能
C. 辅助
D. 内能
满分:2分
2.(): 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A. 行为潜势
B. 强化的效价
C. 预期
D. 心理情景
满分:2分
3.()是指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地结合为一体的过程。
A. 个性化
B. 原型
C. 情结
D. 面具膨胀
满分:2分
4.威信、承认、地位、名誉和赏识属于()。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尊重需要
D. 认知需要
满分:2分
5.个体潜意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的形式表现出来。
A. 意象
B. 情结
C. 个性
D. 梦
满分:2分
6.这种类型的孩子对母亲疏远、冷淡,当母亲离开时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也不高兴。这属于()。
A. 安全依恋型
B. 回避型
C. 焦虑——矛盾型
D. 焦虑——抵触型
满分:2分
7.对坦诚的人来说,他的所思、所感以及所信奉的东西与他的实际表现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这属于()。
A. 自发性
B. 一致性
C. 不固定角色
D. 自我的交流
满分:2分
8.()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A. 真实自我
B. 理想自我
C. 现实自我
D. 道德自我
满分:2分
9.()是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A. 真实自我
B. 理想自我
C. 现实自我
D. 道德自我
满分:2分
10.他们的母亲往往对孩子的需要不是很关心和敏感.照料往往缺乏一致性和规律性。这是()。
A. 安全依恋型
B. 回避型
C. 焦虑——矛盾型
D. 焦虑——抵触型
满分:2分
11.个体的潜能属于()。
A. 真实自我
B. 理想自我
C. 现实自我
D. 道德自我
满分:2分
12.如果我有力量,就没有人能伤害我,属于()。
A. 趋向他人(依从型)
B. 反对他人(敌对型)
C. 逃避他人(退缩型)
D. 嫉妒他人(焦虑型)
满分:2分
13.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的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突,属于()。
A. 接近一接近冲突
B. 回避一回避冲突
C. 接近一回避冲突
D. 双重接近一回避冲突
满分:2分
14.只要我退避三舍,就没有什么人能伤害我,属于()。
A. 趋向他人(依从型)
B. 反对他人(敌对型)
C. 逃避他人(退缩型)
D. 嫉妒他人(焦虑型)
满分:2分
15.在自我概念中,罗杰斯区分出了()的成分。
A.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B. 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C. 现实自我和抽象自我
D. 理想自我和客观自我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自我实现受阻碍到恢复正常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A. 威胁的经验
B. 防御过程
C. 心理调整
D. 瓦解和崩溃
满分:2分
2.在认知疗法中认为产生适应不良的信条有()。
A. “该”与“不该”信条
B. 快乐-痛苦信条
C. 危险安全信条
D. 有用-无用信条
满分:2分
3.罗杰斯认为在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具有以下特征:()。
A. 对经验日益开放
B. 越来越重视存在的经验
C. 对自己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强
D. 条件的价值
满分:2分
4.个人存在具有()等特点。
A. 意识性
B. 自由选择性
C. 动态性
D. 非存在的统一性
满分:2分
5.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个体的潜意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A. 非文字符号化的经验
B. 被压抑的经验
C. 梦
D. 思维
满分:2分
6.外倾性人格特质有()。
A. 好交际的—不好交际的
B. 喜欢玩笑—庄重
C. 感情丰富—含蓄
D. 自主-顺从
满分:2分
7.开放性人格特质有()。
A. 信任—怀疑
B. 因袭传统—富于想象
C. 寻求变化—墨守成规
D. 自主—顺从
满分:2分
8.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
A. 内驱力
B. 线索
C. 反应
D. 强化
满分:2分
9.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它由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即()、()、()。
A. 周视
B. 先取
C. 控制
D. 模仿
满分:2分
10.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特质研究中可以采用()研究方法。
A. 常规研究法
B. 特殊规律研究法
C. 质性研究法
D. 量性研究法
满分:2分
11.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A. 一级强化物
B. 二级强化物
C. 正强化物
D. 负强化物
满分:2分
12.卡特尔进一步把动力待质分为三种()。
A. 能
B. 外能
C. 辅助
D. 内能
满分:2分
13.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
A. 连续强化
B. 间歇强化
C. 正强化
D. 负强化
满分:2分
14.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
A. 接近一接近冲突
B. 回避一回避冲突
C. 接近一回避冲突
D. 双重接近一回避冲突
满分:2分
15.哪些心理现象是学习的结果?
A. 恐惧
B. 焦虑
C. 推理
D. 计划
满分:2分
16.下列哪些属于行为疗法?()
A. 系统脱敏疗法
B. 厌恶疗法
C. 阳性强化疗法
D. 精神分析疗法
满分:2分
17.荣格认为,作为整体的人格,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即()。
A. 潜意识
B. 个体潜意识
C. 集体潜意识
D. 意识
满分:2分
18.默里区分了两种情境:一种为(),另一种为()。
A. 现实情境
B. 虚拟情境
C. 具体情境
D. 实际情境
满分:2分
19.凯利认为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它分别是()。
A. 周视
B. 先取
C. 控制
D. 理解
满分:2分
20.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
A. 讲解
B. 传授
C. 身教
D. 言传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生活记录材料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原型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埃里克森所创造的心理历史分析法指在历史活动和历史背景中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所谓原型就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用原型考察人格基本框架的方法源自早期认知心理学家米切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意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斯金纳认为,对待我们所不期望的行为的合适的方法是消退,而不是惩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感觉寻求取向有几种表现形式,第一,渴望参与各种冒险行动,以获得刺激体验。第二,通过违反常规的生活方式来获得感觉刺激。第三,对无聊的敏感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斯金纳认为,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在于刺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分化又称概括化、泛化,指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1.罗洛·梅认为:人格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现实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2.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心理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3.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们一般是后天习得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4.心灵(或人格)包括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管是意识到的还是无意识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5.分化又称辨别化,是一种与类化相反的现象,指的是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