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2013年上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上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三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行为主义理论是以( )作为研究的中心。
A、认知 B、情绪 C、行为 D、心理
2、在操作性条件反射,游戏属于( )。
A、社会性强化物 B、代币强化物 C、物质强化物 D、活动强化物
3、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观完全内化,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这种道德水平处于( )
A、习俗道德 B、前习俗道德 C、他律道德 D、后习俗道德
4、柯尔伯格认为,个体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好的行为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这属于( )阶段。
A、朴素的快乐主义 B、好孩子定向
C、维护社会制度或秩序的定向 D、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5、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式认为期望的归因是将成功归因于( )
A、不可控制的原因 B、可控制的原因 C、不稳定性的原因D、稳定性的原因
6、根据生态系统的分类,个体虽然未能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属于( )。
A、微观系统 B、外观系统 C、中观系统 D、宏观系统
7、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需要性刺激,使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增高,这属于( )技巧。
A、惩罚 B、消退 C、正增强 D、负增强
8、在社会支持网络中,社会工作者把面临相同问题、能力和兴趣相同的人聚合在一起,促进他们之间潜在或现实的关系,这种策略是( )。
A、自愿连接策略 B、个人网络策略 C、相互援助策略 D、邻里互助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可以分为( )。
A、自律道德阶段 B、习俗道德阶段 C、前道德阶段 D、他律道德阶段
2、自律道德的特点表现为( )。
A、能从主观动机出发来判断是非
B、规则是不变的
C、行为的好坏根据后果的大小来判断
D、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依据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3、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是( )。
A、替代经验 B、行为的成败经验 C、正确归因 D、言语劝说
4、符号互动理论的创立者是( )。
A、库利 B、萨瑟兰 C、托马斯 D、米德
5、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是( )。
A、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 B、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C、影响人际交往 D、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
6、非正式社会支持包括 ( )。
A、家人 B、社会服务机构 C、朋友 D、法院
7、根据抗逆力理论,( )属于危险性因素。
A、自尊 B、学业问题 C、亲子冲突 D、乐观
8、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结构包括( )。
A、前意识 B、无意识 C、意识 D、自我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人类行为改变的另一种学习机制,即( ),它强调( )在学习中的作用。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教育要考虑适合( )特点,应了解儿童现有的( ),并以较高一级的( )作为教育努力的目标。
3、角色理论的内容包括( )、角色学习、( )和( )。
4、游戏治疗的常用方法是( )、想象互动游戏治疗和(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道德认知
2、归因
3、抗逆力
五、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角色理论在社会工作中如何运用?
2、社会支持网络有哪些功能?
3、运用游戏治疗法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4、什么是不同接触理论?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生态系统理论对开展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什么启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