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3-7-24 08:15:38

北语13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阶段导学

北语13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阶段导学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本阶段学习内容包括了教材的第六、七、八、九和十章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力资源生产、人力资源个体分配置与就业、人力资源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第二阶段从社会层面探讨人力资源运作的全过程,分析了人力资源运作的各个环节,并提出人力资源发展的总体战略。本阶段内容是后面两个阶段内容的铺垫。
  
    本阶段的内容主要有:
  第六章 人力资源生产    从人口这个人力资源实体出发,探讨人力资源形成以及再生产过程,分析人力资源生产过程中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 人力资源配置与就业    从人力资源配置入手,分析了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人力资源的流动,并探讨了就业目标与就业政策。
  第八章 人力资源收入分配    探讨工资收入的基本范畴以及工资收入学说,并从宏观角度讨论工资政策与收入政策。
  第九章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着重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
  第十章 人力资源战略   介绍人力资源战略的地位,并从人力资源生产、就业、市场化以及人才资源角度分析人力资源战略。
  
知识框架结构
人力资源生产
    本章讲述人力资源生产的基础知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人口——人力资源实体;
    2、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再生产;
    3、教育与人力资源生产。
第一节人口——人力资源实体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
      1、人口的基本范畴
      2、人口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过程
      2、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自然地理条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人口政策及其他社会、经济政策
      3、人口再生产指标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人口总增长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的性质
      2、人口问题的内容
         人口数量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老化问题
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再生产
  人力资源形成的条件
      1、生活资料
      2、教育
      3、时间
  二、人力资源再生产的内容
      1、增量人力资源劳动能力的获得
      2、存量人力资源劳动能力的保持
      3、存量人力资源的人员替换
   教育与人力资源生产
  职业技术教育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分析
      2、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
      3、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
      4、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
  二、专业教育
      1、专业教育基本分析
      2、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落后;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人力资源配置与就业
    本章讲述人力资源配置与就业的基础知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人力资源配置;
    2、人力资源市场分析;
  3、人力资源流动;
  4、就业基本范畴;
  5、就业目标与就业政策;
  6、我国就业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配置
  一、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1、人力资源行政配置
      2、人力资源市场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1、充分投入原则
      2、合理运用原则
      3、良性结构原则
      4、提高效益原则
人力资源市场分析
  一、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优点
  二、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缺陷
  三、人力资源市场运行
      1、确立市场规则
      2、市场准入
      3、市场监管
      4、市场介入
人力资源流动
  一、人力资源的宏观流动
  二、人力资源的微观流动
  三、人力资源的个人流动
      1、人力资源个人流动的动因
      2、个人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就业基本范畴
  一、就业有关概念
      1、就业
      2、失业
      3、失业率
  失业的类型
      1、总量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摩擦性失业
      4、技能性失业
      5、选择性失业
就业目标与就业政策
  一、社会就业目标
      1、充分就业
      2、公平就业
      3、多效就业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积极就业
  就业政策
      1、确立就业的中心地位
      2、兼顾就业和经济发展
      3、控制失业水平
      4、强化教育培训
      5、开展就业服务
我国就业问题分析
  一、下岗问题与再就业工程
      1、下岗问题的产生
      2、再就业工程的推行
      3、再就业工程的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1、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改革
      2、大学生就业形势
      3、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人力资源收入分配
    本章讲述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的基础知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工资收入基本分析;
    2、宏观经济中的工资;
  3、工资政策与收入政策。
  
工资收入基本分析
  一、工资收入基本范畴
      1、工资
      2、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内容;个人收入公式
      3、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的含义;人工成本的结构
  人力资源收入学说
      1、生存工资论
      2、边际工资论
      3、市场决定论
         均衡价格;劳动供求与工资水平
      4、工资谈判论
         两大势力集团的谈判;工资谈判区
      5、利益分享论
         利益分享的含义;利益分享的作用
宏观经济中的工资
    一、国民收入与工资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2、国民收入再分配
  工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工资对消费的影响
      2、工资对投资的影响
      3、社会经济状况与预期的影响
工资政策与收入政策
  一、工资调控政策
      1、导向政策
      2、保护政策
  收入政策
      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
          收入政策的含义;收入政策的作用
      2、最低工资问题与收入差距问题
      3、收入政策措施
    三、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本章讲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2、养老保险;
  3、医疗保险;
  4、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一、社会保障基本分析
      1、社会保障的含义
      2、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1、维系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2、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3、对人力资源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4、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基本范畴
      1、养老保险的概念
      2、养老保险的作用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1、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2、企业年金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4、农村养老问题
医疗保险
  一、医疗保险基本分析
      1、医疗保险的概念
      2、世界医疗保险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1、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沿革
      2、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基本分析
      1、失业保险的概念
      2、世界各国失业保险模式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1、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沿革
      2、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待遇
人力资源战略
    本章讲述人力资源战略的基础知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人力资源战略基本分析;
    2、人力资源生产战略;
  3、人力资源就业战略;
  4、人力资源市场化战略;
  5、人才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基本分析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地位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政府职责
      1、世界银行的政府职责观
      2、我国政府的人力资源职责
第二节人力资源市场战略
  一、控制人口增长
  二、应对人力资源结构老化
  三、大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1、抓住人力投资重点
      2、努力搞好国民教育
      3、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
      4、经一步强化就业后的继续教育
  提高人力资源精神素质
      1、市场经济规范观念
         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2、市场经济主体观念
         竞争观念;创业观念
      3、市场经济人本观念
人力资源就业战略
  一、发展经济和开拓就业岗位
  二、多方面挖掘就业需求
  三、调动多方面的创业力量
  四、鼓励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
  五、实行就业扶助
第四节人力资源市场化战略
  一、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制
  二、强化人力资源流动
      1、解决人才流动机制问题
      2、搞好区域性人才流动
      3、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
  完善劳动人事仲裁制度
  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
人才资源战略
  一、大力发掘人才和吸引人才
  二、优化人才资源利用的社会环境
      1、解决好人才资源的价值定位
         人才的生产成本;人才所创造的价值水平;市场上人才的供求关系;社会收入的比价关系;对人才的激励与吸引因素
      2、提高人才资源的经济地位
  提高人才资源使用效率
      1、努力达到人才资源的充分就业
      2、强化对国有单位人才资源的管理
      3、提高人才资源的社会产出
  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1、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约人才资源的作用
      2、大力发挥大城市集约人才资源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讲解
基尼系数知识点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经济含义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2)基尼系数的计算
  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3)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贫富差距较大。   
    (4)中国目前基尼系数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5.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应该说,是对许多国家实践经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会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数量界限只能用作宏观调控的参照系,而不能成为禁锢和教条。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45,实际工作中按0.5操作。
    (5)中国基尼系数变动分析
  在基尼系数的变动中,与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密切相关的税收无疑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重要层面。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税收在调节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功能上存在着弱化和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并存在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向。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税种设置和各税种的税基、税率调整来实现的。税制结构简言之,就是税种的布局问题。不同的税制结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以及收入公平的实现有很大差异。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其基本特征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和主要税收收入来源,所得税收入一般占税收总收入的60%以上,流转税收入一般不超过总收入的20%,此税制结构有利于体现税收的社会公平,对调节收入分配具有良好的效果。我国目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入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由于其适用比例税率,在收入分配的调节上具有累退性,且流转税易转嫁,其比重越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就越大。   
  2、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各税种之间缺乏整合力,影响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能仅靠个人所得税,必须建立一个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体系。   
  3、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不规范,制约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   
  个人所得税与其他调节收入分配的税种相比,是调节收入分配能力最强的税种,在实现收入公平分配职能方面发挥着其他税种难以替代的作用。
  (6)专家对基尼系数现状的应对措施
  1、改变现行税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缺陷,完善税收调节体系,使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在居民收入、存量财产、投资收益等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发挥。针对我国税收调节存在单一、缺失、弱化的状况,建立多税种,立体式、全过程的税收调节体系。要完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一个综合协调配合,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   
  2、运用综合调控手段,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控。一是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二是深化消费税制改革。充分发挥消费税商品课税再分配功能,对必需品适用低税率或免税,对奢侈品适用高税率。 三是可考虑对储蓄存款利息课征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以及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税种。   
  3、把“富民优先”作为经济发展新阶段以及解决基尼系数拉大问题的重大经济政策,对低收入者实施积极的税收扶持政策。   
  一是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弱质产业特性,要求政府在取消农业税之后,进一步在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具体讲要对农业生产资料采取更加优惠的增值税税率,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减轻农民负担。   
  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使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支持力度,推进就业和再就业。   
  四是建议开征社会保障税。   
  4、完善配套措施,加大对非常态高收入阶层收入的监管
  目前,高收入阶层主要为企业家、影视歌星球星、垄断行业从业者、政府官员“寻租”灰色收入者、非法地下经济暴发户等。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做好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垄断收入的监管。
  二是要积极推行存款实名制,并逐步创造条件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限制非法收入。   
  三是对黑色收入和腐败收入、灰色收入、钻各种政策空子所得的非常态收入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打击和取缔。   
  当然,在解决贫富悬殊、化解基尼系数“越警”方面,税收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和政府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知识点
  (1)定义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要,相应安排多层次的保障项目。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四种,分别以英国、前苏联、德国、新加坡为代表。目前我国在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共济模式,即由国家、单位(企业)、个人三方共同为社会保障计划融资,而且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趋势。个人责任的强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识。
  (2)历史变迁
  早在古代社会,就已出现各种形式的社会救济、救助活动。如一些宗教组织以慈善名义展开各种救助活动。 社会保障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但是由国家组织、通过立法实行的以保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以德国俾斯麦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险立法为开端。15、16世纪之交,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的原因,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流入城市,危及城市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以缓解贫困者的生存危机。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许多与社会福利相关的社会服务运动。为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依法得到基本的生活资料,欧洲首先诞生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议会在1883-1889年间先后通过了《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退休金保险计划》三项保险立法,开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英国、法国、挪威、丹麦、荷兰和瑞典等国也先后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政府加强了对社保制度的干预,社会保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途径,大批从事社保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才日臻完善。1945年,英国在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率先建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同年法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美国战后也多次修改和扩充了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逐步扩大了保障范围。瑞典20世纪40-50年代实行了劳动市场政策和国民义务伤残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法》,随后又制定了《国民年金法》和《厚生年金法》等。至20世纪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基本完成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实行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为实施社会保障筹措资金的社会保障税已成为这些国家仅次于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类;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成为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至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
  (3)趋势
  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缓解劳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由于失业、通货膨胀、人口老化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面临危机:一是过度保障使社会保障支出日益膨胀,财政不堪重负;二是福利的平均化和救济过度造成受益不公,致使人们的工作欲望减弱、而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心理加重,使效率受损;三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膨胀,管理费用增加,造成社会保障资金流失。   
  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西方各国普遍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使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第一,提高社会保障费率,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社会保障收入;第二,降低过高的社会保障标准,减少社会保障支出;第三,减少国家干预,强化市场机制对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使社会保障制度从"国有化"向"私有化"转变,让私有企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四,鼓励发展商业性保险;第五,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现收现付制改为现收现付和个人资本积累相结合的混合制,以增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
    (4)具体内容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5)社会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保障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劳动力再生产遇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以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以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总需求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由于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货币积累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因失业或收入减少而需要社会救济的人数增加,社会用于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也相应增加。这使社会保障的同期支出大于收入,从而刺激了消费需求和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作用则正好相反。   
  此外,社会保障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流动渠道通畅,有利于调节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四、下一阶段学习建议
  本部分学习的是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议结合知识框架结构,以该知识框架结构为主线,理解、掌握知识点,同时,要多做题目,为下一阶段学习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打下基础。
  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源知识,是组织层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格局则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只有打好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基础,我们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更好地管理中观层面,即组织层面人力资源管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语13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阶段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