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3春《影视文学》第四阶段导学资料
北语13春《影视文学》第四阶段导学资料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包含教材最后两部分,即世界影视文学简史和中国影视文学简史。一般来说,对理论的消化、吸收要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之上,“影视文学的历史”从宏观角度勾勒出了影视文学发展的概貌。
总的来说,世界电影史有两大传统,一个代表主流电影的叙事法则,另一个则求新求变,不断打破艺术的既成规范。在早期世界电影文学史上,这两大传统就已经初见端倪,前者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确立了符合电影特性的基本叙事规范,后者则以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为主体,使电影成为个人化的创作。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电影美学的时间分水岭。此前的电影创作和电影研究大都是从电影本体出发,而此后社会学、哲学等的研究方法被引入电影研究,现代主义电影观念被突出和强化,理论家们开始从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角度解读电影。20世纪前半期,世界电影文学的主要特色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典叙事,强调叙事的因果关联和戏剧性,以情节为中心构建影片。此时最具特色的就是制片厂时期的类型电影。美国剧作家经过长期创作实践,归纳出最具商业保险系数的影片模式,往往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现后,编剧们便竞相模仿,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类型,这样就把电影创作纳入一个可以被控制,并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模式。类型电影一般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60年代以后,先后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左岸派”等电影运动或流派,打破电影的常规叙事和视听语言,出现了一批个性强烈的现代主义电影编导。此时的电影创作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或辐射结构,从单一角度变为多元结构,把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的镜头转换为深焦距镜头,变封闭式明确表意为开放式的自由诠释。现代电影深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社会和哲学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的影响,旨在展示社会中面临的强烈精神危机,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法斯宾德、塔尔科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等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电影创作者为现代电影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星球大战》为标志,世界电影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科技因素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此时,电视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大普及,随着电视技术与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是,世界电视发展史要比电影史更复杂、琐碎,难以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线索,各个国家的电视体制、发展时间、运作规模、制作模式千差万别,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电视节目类型最具代表性意义。
中国电影史开始于1905年舞台剧《定军山》的摄制完成。中国早期电影文学形态很不成熟,主要借鉴“文明戏”的幕表。1924年,洪深发表的《申屠氏》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文学剧本。面对外来影片的竞争压力,中国电影人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卖点和出奇制胜的法宝,于是出现了盛行一时的古装片、武侠神怪片等类型创作,其中,最经典的武侠神怪片要数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同时,郑正秋等人发展了更具民族文化心理内涵的伦理主题创作模式,标志着一种电影基本模式的形成和一个电影创作方向的开始,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文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在题材内容方面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反映民生疾苦,批评社会黑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符合电影的本体规律,代表作品有《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另外,一些创作者自觉追求民族美学的叙事风格,费穆的《小城之春》堪称此时的经典,它作为探索民族电影艺术风格的集中代表,形成了中国电影美学的一条重要传统。新中国“前十七年”的电影受政治影响较深,主要侧重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斗争的内容。这一时期,文学改编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比如《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美学意味,形成了民族电影的叙事风格。到了新时期,电影文学获得极大繁荣,出现了所谓的艺术代群现象,第三代导演颇具文学改编功力,第四代导演擅长诗意怀旧,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更倾向于对大历史进行反思,新生代则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甚至是边缘人。
1958年的一部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拉开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中国电视文学的历史也由此开始。中国电视文学从新时期之后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期,尤其到了九十年代后,通俗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色彩逐渐增强,电视文学成为最贴近民众文化需求的艺术样式。
同学们在学习本阶段的课程内容时,不妨先理顺中外影视总的发展趋势,然后查阅重点作品和重要导演,相信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