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3-7-31 09:56:24

北语1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阶段导学

                        北语1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阶段导学
绪论
【学习目的】
•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 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重点难点】
•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 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
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体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列宁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这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了这一本质特征
第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这一本质特征 。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
第二,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
第三,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
㈠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为什么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怎样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
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㈡ 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目的】
一、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难点】
一、世界的物质性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四、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其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的概念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从世界的“本原”、“始基”、“统一性”问题引出物质概念,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求世界的共同本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把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这是科学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时空间同物质运动的有关系是辩证的:
时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是时空间的主体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联系及其特点
1.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种种关系。
2.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比旧事物更适应新环境和条件。
新事物源于并高于旧事物,添加了许多新内容。
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其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4.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5.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它们互相区别、互相对立。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和事物的飞跃。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辩证的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
否定——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其实质是扬弃
2.否定之否定
当肯定因素占居矛盾主要方面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当否定因素转化成矛盾主要方面时,事物被否定,事物发展进入否定阶段;当矛盾双方地位再次发生转化,事物第二次被否定,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到此,事物的发展就完成了一个周期。
3.坚持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又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㈠规律及其客观性
1.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的联系,它表现为重复性。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地反映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来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3.规律的类型
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㈠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发挥主观能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和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

以上就是本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下一阶段,我们将要学习“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语1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阶段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