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3-8-21 07:51:46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题型: 单项选择题
1、民间文学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署名的个人化作品就不属于民间文学。这一特点与下列( )一个特征关系最密切。
   A、口头性              B、传承性
   C、变异性              D、群体性
   
答案:    D
   
分析:    这一问题着眼于民间文学的哪一个根本特征导致了民间文学作品都不署名的情况。
   A选项:口头性与作品的署名关系不大,因为个人化的作品也能在口头流传,故为不正确选项。
   B选项:传承性主要造成作品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与署名问题关系不大。故为不正确选项。
   C选项:变异性,署名的作品一般是不能随便改变面目的,与署名正冲突,故为不正确选项。
   D选项:群体性的含义就包括作品在形成上是群体创作的,而不是个人作品,这是民间文学不署名的关键因素,故为正确选项。
   
题目2
--------------------------------------------------------------------------------

题型: 多项选择题
2、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 )。
   A、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很低
   B、民间文学的创作不是脱离生活的专门创作
   C、民间文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较粗放,不适宜于书面语言
   D、民间文学所用语汇好些是没有相应文字的,不能写成书面作品
   E、广大劳动人民喜欢口头性强的作品,不大喜欢咬文嚼字的文学
   
答案:    AB
   
分析:    题目限定口头性形成的原因为两点,所以选择答案时要选择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如果还有第三个选项是口头性形成的原因,但重要性相对差,就不能选择为正确答案。
   A选项:在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识字较少或不识字,确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民间文学口头性的重要形成原因。虽然当代社会人们识字程度高了,这一点不再是口头性的重要形成因素,但民间文学不只是当代的作品,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故这一点不影响A为正确选项。
   B选项:“民间文学的创作不是脱离生活的专门创作”,意味着民间文学就是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民众在做其他事情时就自然地在创作和流传民间文学,这种创作和流传自然是一种口头创作,因为劳动或自然地聊天或做其他事情时一般不会同时拿着笔写作。这是民间文学口头性形成的根本原因。
   C选项:选项的说法不合逻辑,感情粗放的作品同样可以用书面语言来创作。作家的书面作品也有各种风格,有情感细腻的,也有感情粗放的。故为不正确选项。
   D选项:选项的说法不妥。有些口头用语的确没有合适的文字来记载,但是可以用国际音标或其他记音符号来记录,或用同音字来代替。这只是小问题,不是能起根本作用的因素。故为不正确选项。
   E选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口头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故为不正确选项。
   
题目3
--------------------------------------------------------------------------------

题型: 简答题
3、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群体性特征?
   
答案:    群体性是民间文学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因为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由于是群体创作,民间文学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署名的作品就不是民间文学了。作品产生后就在民众群体传播开来,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生变异,也会增强其艺术性,这就是群体修改和加工。传播的过程就是保存的主要形式,群体保存实际就是作品在群体中的“存活”,当它不再流行时,民间作品便自然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很容易消失得无迹可循,“来去如风”,所以才提倡“采风”,将采风所得记为文字,就得以长期保存。
   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中,经过千百人之口,代表了群体的意愿,融汇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因而有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体察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实况。
   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分析:    答案从三个方面解答该问题。首先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上来分析,说明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加工和保存各环节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而不是个人化的。对各环节要各作简要说明。其次从民间文学的内容方面说明民间文学反映的是大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而不是某个人的思想感情、个人生活。第三点,从艺术形式角度讲,民间文学具备民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而不是个人色彩很强的艺术风格。
   另外,“群体性”过去说成“集体性”,术语形式上不同,实质是一样的。
   
题目4
--------------------------------------------------------------------------------

题型: 论述题
4、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    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与其表演性密切相关,口头的表达借助表情、动作、音乐、舞蹈等因素使作品呈现出立体性,并根据现场情景进行修改和再创作。故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现代社会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传播媒体也越来越丰富和先进,这使民间文学的数量减少,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减弱,但口头性仍不失为民间文学的显著特征。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而不是像作家创作那样脱离普通民众的生活轨道专事写作。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至少与其口头性密切相关。这些特色主要有:语言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内容活泼生动,情绪性强;风格刚健清新;结构单纯而灵活;多用比兴、谐音、复沓等修辞手法。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
   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但民间文学的某些作品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术家来表演,他们表演出来的文本也会有一定的个体特色,但在根本上与群体性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依据的底本是群体创作的,在表演时一般也是直接面对听众,要根据听众的生活情况和审美趣味调整自己的演出,以便在表演现场的情境因素的影响下进行再创作。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中,经过千百人之口,代表了群体的意愿,融汇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因而有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体察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实况。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指一些群体性的观念和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往往根深蒂固,相对稳定,代代相传,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即使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也会以种种方式滲透到新的社会文化中去。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这些形式由于为民众喜闻乐见,得以代代相传,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在保留其基本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面目全非。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在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口头性与群体性对民间文学特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传承性与变异性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四个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成为辨识民间文学的主要标志。
   
分析:    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是该课程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回答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四个特征。开头用一句话总括,便于下文从四个方面展开,使纲领清晰。
   第一个方面是口头性,包括三点内容:(1)口头性的含义;(2)口头性形成的两个原因;(3)口头性所造成的艺术特色。
   第二个方面是群体性,内容包括三点,即群体性体现的三个方面:形成方式、内容特色、艺术形式特色。
   第三个方面是传承性,说明传承性的含义,和它在内容、艺术形式上的表现,答案对内容上的传承因素说明较详,对艺术形式上的说明较略。如果答题时间允许,对民间文学在情节、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稳定因素再加以说明,答案更为圆满。
   第四个方面是变异性,说明变异性的含义和产生变异的三个原因。
   最后,说明四个特征的重要性以及相互关系,作为结尾。
   
题目5
--------------------------------------------------------------------------------

题型: 论述题
5、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案: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文学王国里的两个领地,二者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二者的区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正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和各种经营者,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于和作用于生产、婚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在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民间文学有渊源关系,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许多文学名著都取材或脱胎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如楚地民歌对屈原的《九歌》《天问》《离骚》,汉魏六朝乐府对建安文学和唐诗,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有较大影响。其次,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的不少人物都直接脱胎于民间版本。再次,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在体裁上,不管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词、曲、戏剧、小说,都起源于民间文学,正如鲁迅所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在艺术手法,民间惯用的赋、比、兴、双关等技巧为文人创作所广泛借鉴。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相当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经过文人的采录、整理才得以流传的,所以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作家都善于对民间文学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有效地增强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力。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文人为配合统治阶级的舆论教化的需要,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篡改和歪曲,“文革时期”一些文人在极左思潮、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下,也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不适当的修改和删削。
   
分析: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是该课程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涉及到对民间文学基本属性和地位的认识。谈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才全面,一个是二者的区别,一个是二者的联系,重点是后者。前者可回答得简略些,但不能不提。
   开头两句话是总的概括,虽然没谈实质内容,但也是不可缺少的,正象一篇文章的开头语,有了它,答案显得完整、有章法。
   首先谈二者的区别。这里引用了钟敬文先生的话,显得对该问题有较充分的把握,不引用也可以。如果对原话记不准确,可间接引用,即不用引号。下面从四个点来谈二者的区别:作者的差异、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差异、思想内容的差异、功能的差异。
   第二部分谈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该部分应该是回答最详细的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影响: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方面、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方面。在说明时应举出例子。
   第三部分谈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的影响,即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一个是消极方面,即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分封建社会和“文革”时期的不同表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