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7-4-4 20:23:30

江南大学2017年上半年《公共关系学》第一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公共关系学》第 1章至第 4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4×5=20分)1、公共关系:2、公共关系学:3、公众:4、 传播:5、报刊宣传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2×10=10分)1、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是(  )的关系。A、机构与个人  B、社会与团体  C、组织与公众2、美国现代公关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了(  )。A、“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        B、“投公众所好”的主张C、“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准则       C、“凡宣传皆好事”的命题3、在各种传播方式中,人情味最浓、情感沟通效果最好的是(  )。A、公众传播      B、大众传播      C、人际传播      D、小团体传播4、主导性强、时效性强、传播面广的公关类型是(  )。A、交际型公关  B、社会活动型公关  C、服务型公关  D、宣传型公关5、组织的全员公关培训即指对全员进行公关教育,其重点是(  )。A、公关知识普及教育 B、公关思想及意识教育    C、政治思想教育 D、公关能力教育6、深圳的锦绣中华景观、无锡的三国城、水浒影视城和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的创意思路是(  )。A、异常方式与平常内容相结合B、将异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C、将平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7、组织的公关形象策划要对公众进行研究,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A、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  B、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利要求C、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       D、研究目标公众的类型8、当组织机构的发展较为稳定、顺利时,应该采取(  )的公关方式。A、进攻型公关  B、建设型公关  C、维系型公关  D、防御型公关   E、矫正型公关9、社会组织请名人参与是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属于(  )。A、借奇传奇法      B、借势得势法        C、借名扬名法10、公共关系进入管理,参与组织的定位、开拓等方向性决策,这是(  )。A、接待型公共关系  B、传播销售型公共关系  C、管理策划型公共关系 三、多项选择题(2×10=20分)1、组织形象的构成包括(  )。A、人员形象  B、产品形象  C、环境形象  D、文化形象  E、标识形象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是(  )。A、组织      B、企业      C、政府      D、公众      E、传播3、按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将公众区分为(  )。A、非公众  B、潜在公众  C、知晓公众  D、观望公众  E、行动公众4、公共关系观念包括(  )。A、公众意识 B、传播意识  C、形象意识 D、盈利意识 E、协调意识 F、互惠意识5、构成传播过程的要素是(  )。A、传播主体  B、传播内容   C、传播媒介  D、传播对象E、传播控制  F、传播效果   G、传播反馈  H、传播分析6、公共关系创意思维的构思方法是(  )。A、将平常方式与平常内容相结合      B、将平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C、将异常方式与平常内容相结合      D、将异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7、公共关系的工作原则是(  )。A、求实性原则     B、公众性原则     C、科学规划原则D、创新性原则     E、长期性原则     F、互惠互利原则8、公共关系活动的行为方式有(  )。A、建设型公关     B、宣传型公关     C、维系型公关D、进攻型公关     E、防御型公关     F、矫正型公关9、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是(  )。A、联系目标原则   B、突出重点原则  C、适应对象原则D、区别内容原则   E、合乎经济原则   F、媒介组合原则10、公众涵义的要点主要有(  )。A、群体性         B、互动性     C、多样性  D、同质性          E、变化性         F、相关性 四、判断改错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〤,并改正错误。2×10=20分)1、“清垃圾运动”是公共关系职业化的雏形。2、纵观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见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是同步的。()3、公共关系学历史上的第一本教科书是《有效的公共关系》。()4、公众传播最大的缺点是信息反馈困难。( )5、公共关系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中性竞争的高层次后出现的。()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组织决定环境,环境对组织具有反作用。()7、公共关系学是经营管理学科与传播学科相结合的产物。()8、企业组织的公关部门在参与组织决策的过程中很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得。()9、公众的相关性是组织与公众形成关系的关键。()10、公共关系学科的奠基人是艾维·李。() 五、论述题(20分)结合实际分析当地一家大型零售业单位的公众对象以及与之传播沟通的意义。(每类公众分别论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南大学2017年上半年《公共关系学》第一阶段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