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作业答案 发表于 2017-5-13 13:29:46

福师17春《哲学原理原著》在线作业一二答案

福师17春《哲学原理原著》在线作业一

附件就是答案,需要的可以自己下载,下载相关问题参考帮助中心说明

一、单选题: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满分:2)
    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根本对立的观点有(    )          (满分:2)
    A. 一元论与二元论
    B. 唯物论和唯心论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唯理论和经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满分:2)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哲学
    C. 宗教
    D. 道德
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满分:2)
    A.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满分:2)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6.下列说法属于不可能性的是(    )          (满分:2)
    A. 水中捞月
    B. 月中探宝
    C. 海底捞针
    D. 延年益寿
7.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    )          (满分:2)
无忧工作室专业提供远程教育辅导QQ1647861640

    A. 政治关系
    B. 经济关系
    C. 思想关系
    D. 家庭关系
8.历史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满分:2)
    A. 阶级斗争
    B. 科技革命
    C. 社会变革
    D.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9.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中的(    )。          (满分:2)
    A. 经验论
    B. 唯物主义
    C. 辩证法
    D. 唯理论
10.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指(    )。          (满分:2)
    A.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社会.自然及自身的主人
    B. 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从而实现了自由
    C. 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得了自由
    D. 人们实现了绝对自由
11.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满分:2)
    A. 必须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 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 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12.人的本质属性是(    )          (满分:2)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物质属性
    D. 先天属性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满分:2)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1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满分:2)
    A. 意识是主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D.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5.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    )          (满分:2)
    A. 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 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 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自身成为目的
    D. 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    )          (满分:2)
    A. 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B. 一切形而上学
    C. 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
    D. 作为“知识总汇”和“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1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满分:2)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8.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到底来源于(    )          (满分:2)
    A. 错误判断
    B. 主观想像
    C. 客观世界
    D. 落后思想
19.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只适用于(    )          (满分:2)
    A. 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 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 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
    D. 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20.“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    )          (满分:2)
    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C.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满分:2)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满分:2)
    A. 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 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 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 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23.(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满分:2)
    A. 物质性
    B. 革命性
    C. 社会性
    D. 实践性
24.离开物质谈运动必然导致(    )          (满分:2)
    A. 形而上学
    B. 唯心主义
    C. 二元论
    D. 诡辩论
2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满分:2)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 认识中的“源”和“流”的关系
    C.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6.教育在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构成生产力的四类要素中,它是(    )          (满分:2)
    A.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 运筹性因素
    C. 渗透性因素
    D. 准备性因素
27.质变中量的扩张是指(    )。          (满分:2)
    A. 事物质变前的量变
    B. 事物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特征
    C. 质变边疆不断地发生
    D. 量变过程中局部的质变
28.阶级的产生是(    )。          (满分:2)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 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 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29.阶级社会中主要的群体心理是(    )          (满分:2)
    A. 集体心理
    B. 民族心理
    C. 阶级心理
    D. 阶层心理
30.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          (满分:2)
    A.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1.感觉、知觉、表象是(    )          (满分:2)
    A. 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 意识的三种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2.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满分:2)
    A. .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 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3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          (满分:2)
    A. 广延性
    B. 持续性
    C. 绝对性
    D. 规律性
34.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满分:2)
    A. 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 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 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5.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          (满分:2)
    A. 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 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36.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          (满分:2)
    A. 最高标准
    B. 唯一标准
    C. 必要标准
    D. 价值标准
3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满分:2)
    A. 国家政权
    B. 政党组织
    C. 司法机构
    D. 武装力量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满分:2)
    A.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          (满分:2)
    A. 某些社会发展的共有规律
    B. 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作用的规律
    C. 在一切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D.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40.对世界是否可知,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    )。          (满分:2)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二、多选题: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满分:2)
    A. 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 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要求我们(    )。          (满分:2)
    A. 把握任何事物间的联系
    B. 从事物本身的客观联系来把握事物
    C. 调查研究,占有材料,从中引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D. 把必要的部分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别的研究
3.下列有关量的说法正确的有(    )          (满分:2)
    A. 它是用数量表示的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
    B. 它是在其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的规定性
    C. 它是和事物直接同一的
    D. 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4.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          (满分:2)
    A. 个人依赖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
    B. 个人代表集体,有个人就不必有集体
    C. 集体依赖个人,无个人即无集体
    D. 集体代表个人,有集体就不必有个人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满分:2)
    A.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决定社会的性质
    C. 决定社会历史的变革
    D.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和决定社会历史的面貌
6.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满分:2)
    A. 逻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自然科学
    D. 政治学和法学
7.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包括(    )。          (满分:2)
    A. 自然观
    B. 社会历史观
    C. 价值观
    D. 人生观
8.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满分:2)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
    D. 生产关系
9.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          (满分:2)
    A. 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
    B.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 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D. 把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的统一起来了
10.西汉时期的哲学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满分:2)
    A. 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
    B. 否定事物的绝对运动
    C. 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D. 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答案网www.ap5u.com
福师《哲学原理原著》在线作业二

附件就是答案,需要的可以自己下载,下载相关问题参考帮助中心说明

一、单选题:
1.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满分:2)
    A. 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 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 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满分:2)
    A. 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 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 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 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3.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指(    )          (满分:2)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普遍性
    D. 矛盾的特殊性
4.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区别新生事物与旧事物只能(    )。          (满分:2)
    A. 以出现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据
    B. 以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
    C. 以是否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为依据
    D. 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5.“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满分:2)
    A. 唯意志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是(    )          (满分:2)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B. 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 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D. 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          (满分:2)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8.社会形态是(    )。          (满分:2)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D. 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满分:2)
    A. 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B.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C.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D. 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10.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          (满分:2)
    A. 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 时间一去不复返
    C. 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D. 时间是无法捉摸的
11.对世界是否可知,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    )。          (满分:2)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12.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说明(    )          (满分:2)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完全同步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1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    )          (满分:2)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B. 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C.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 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满分:2)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5.教育在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构成生产力的四类要素中,它是(    )          (满分:2)
    A.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 运筹性因素
    C. 渗透性因素
    D. 准备性因素
1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满分:2)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无忧工作室专业提供远程教育辅导QQ1647861640

17.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是(    )          (满分:2)
    A. 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8.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满分:2)
    A. 生产关系
    B. 家庭关系
    C. 政治关系
    D. 思想关系
19.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为了解决(    )          (满分:2)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20.现象是(    )。          (满分:2)
    A. 事物内在的联系
    B. 事物稳定的联系
    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
21.世界观是(    )          (满分:2)
    A.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B. 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C. 哲学家以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 人对人生的态度
2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          (满分:2)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 辩证法和诡辩论的斗争
2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          (满分:2)
    A. 相对稳定的因素
    B. 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C. 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
    D. 以生产力为物质基础的精神因素
2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满分:2)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5.(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满分:2)
    A. 物质性
    B. 革命性
    C. 社会性
    D. 实践性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          (满分:2)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2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    )          (满分:2)
    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不能被人所认识
28.从意识的形式上来看,它是(    )          (满分:2)
    A. 客观的
    B. 主观的
    C. 物质的
    D. 第一性的
29.尼采哲学是(    )          (满分:2)
    A. 经验论
    B. 唯理论
    C. 唯实论
    D. 唯意志论
30.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    )          (满分:2)
    A. 某种精神
    B. 原初物质
    C. 某种实物
    D. 原子
31.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          (满分:2)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 过分强调意识的主观性
    D. 抹煞了意识的主观性
32.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满分:2)
    A. 纯粹是必然的
    B. 纯粹是偶然的
    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33.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满分:2)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意识
34.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    )          (满分:2)
    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
3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满分:2)
    A. 物质性
    B. 存在性
    C. 可知性
    D. 运动性
36.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    )。          (满分:2)
    A. 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
    B. 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
    C. 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D. 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
3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满分:2)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满分:2)
    A. 国家政权
    B. 政党组织
    C. 司法机构
    D. 武装力量
3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          (满分:2)
    A. 某些社会发展的共有规律
    B. 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作用的规律
    C. 在一切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D.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40.人们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是随着(    )          (满分:2)
    A. 社会阶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B. 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C. 社会精神文明提高的程度而相应变化的
    D. 产品分配关系的改革而改变的
二、多选题:
1.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          (满分:2)
    A.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B. 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C. 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D. 才能否认事物间存在质的区别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在认识上说明(    )。          (满分:2)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D.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3.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          (满分:2)
    A.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B. 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C. 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D. 才能否认事物间存在质的区别
4.量变形式基本可分为(    )。          (满分:2)
    A. 数量增减引起质变
    B.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上引起的质变
    C. 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D. 数量的积累引起质变
5.理性认识包括(    )三种形式。          (满分:2)
    A. 概念
    B. 表象
    C. 判断
    D. 推理
6.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意识现象(    )          (满分:2)
    A. 生命运动
    B. 形象思维
    C. 商品观念
    D. 城市建设规划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          (满分:2)
    A. 社会性
    B. 实践性
    C. 自然性
    D. 意识性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          (满分:2)
    A.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 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
    C. 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D. 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9.在认识上难免犯错误的原因在于人们(    )。          (满分:2)
    A. 客观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B. 人的认识要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C. 世界是不可知的
    D.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1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有(    )。          (满分:2)
    A. 人之初,性本善
    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 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答案网www.ap5u.com


ヅ蕶碎の記憶 发表于 2017-5-13 14:36:48

无忧网不错,哈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师17春《哲学原理原著》在线作业一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