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2017年7月《口语表达》课程作业考核试题-口语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语言表达》课程期末试卷A
(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评分人
提示:考生需独立认真完成答卷,若答卷出现雷同,则雷同卷作废,并以“0”分计。
一、填空(10分,每空0.5分)
1、声母发音的主要特点 ,所以声母发音过程分 、 、 三个阶段。
2、普通话的调类有 、 、 、 。
3、打开口腔可以从 、 、 、
入手。
4、话筒前气息控制的总体要求是 、 、 、 。
5、 属于一种联想和想象活动,是播音员、主持人再造想象特点的概括。
6、语势是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这中间,包括 、 、 三大部分。
二、选择题(12分,每题2分)
1、普通话中的单元音有( )个
A.13个 B.12个
C.11个 D.10个
2、下列四组声母中,与b——p无类同对应关系的是( )
A.d——t B.m——n
C.j——q D.zh——ch
3、基调是指( )
A. 声音的高低 B. 声音的强弱
C. 一句话的感情色彩和分量 D. 稿件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
4、情景再现的核心是( )
A. 触景生情 B. 设身处地
C. 理清头绪 D. 现身说法
5、关于重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音的确定要能准确体现出语句目的;
B. 重音是指轻重格式中长而强的音节;
C. 重音的确定要少而精;
D. 语句中占主导地位的词或词组往往是重音。
6、播讲目的就是全篇稿件的内在语,它落实在语句主次关系上,体现在( )中。
A. 停连 B. 重音
C. 语气 D. 节奏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枣核形
2、“抓两头,放松中间”
3、情景再现
4、停连
5、节奏
四、简答题(21分,每题7分)
1、什么是普通话中的"儿化"?请举例说明儿化的作用。
2、话筒前正确的基本呼吸方式是什么?其吸气和呼气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3、播音主持中对象感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五、分析题(12分)
为下列段落确定重音(.)、停顿(\ ∧ ︽)、连接(︶)的位置,并标出停顿的方式(↗、↘)
答案总书记今年2月19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两个多月来,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2.19讲话精神,牢记新闻舆论工作“48字”的职责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六、论述题(25分)
结合传媒一线的实践,谈谈全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即兴口语的提升路径。
要求:
(1)论述要有理有据有节。
(2)理论联系实际。
(3)字数不少于800字。
(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