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17秋《刑法总论》在线作业123题目
17秋《刑法总论》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17道,总分:85分】
1.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 (满分:5)
A. 只能附加适用 B. 只能独立适用
C. 可以独立适用 D. 不能独立适用
2.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末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满分:5)
A.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3.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满分:5)
A. 犯罪客体
B. 犯罪客观方面
C. 犯罪主体
D. 犯罪主观方面
4.甲因为男友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乙。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片)掺入咖啡让乙喝下。乙在床上昏睡,甲离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杀。甲在山上犹豫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发现乙已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甲大喜过望。对甲应当 (满分:5)
A. 按既遂犯处罚
B.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
C.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E. 应当免除处罚
5.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 (满分:5)
A. 应当不处罚
B. 应当从轻处罚
C. 应当减轻处罚
D. 应当免除处罚
6.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既遂类型属于 (满分:5)
A. 行为犯
B. 结果犯
C. 危险犯
D. 举动犯
7.李某为中国农民,2001年9月其在东南亚旅游期间与当地土著发生摩擦,并将一人打成轻伤。对李某这一行为如何处理? (满分:5)
A.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B. 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
C. 应当减轻刑事责任
D. 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8.我国刑罚体系中,唯一不剥夺人身自由的主刑是 (满分:5)
A. 管制
B. 逮捕
C. 拘役
D. 拘留
9.缓刑的适用对象只限于 (满分:5)
A.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B.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C. 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10.如果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不法状态存在,则犯罪行为仍然存在。具备这一特征的是 (满分:5)
A. 连续犯
B. 想象竞合犯
C. 牵连犯
D. 继续犯
11.某人因故意杀人而被公安机关通缉,则其追诉时效为 (满分:5)
A. 5年
B. 15年
C. 20年
D. 无限制
12.下列强制方法中属于财产刑的是 (满分:5)
A. 罚款
B. 查封、冻结财产
C. 追缴赃款、赃物
D. 没收财产
13.犯罪行为达到既遂状态的标准是 (满分:5)
A. 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
B. 犯罪分子完成犯罪行为
C. 犯罪行为导致客观危害结果
D. 犯罪行为完全符合法法定犯罪构成要件
14.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分子分为 (满分:5)
A. 主犯、胁从犯、预备犯、教唆犯
B. 主犯、实行犯、帮助犯、从犯
C.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D. 首犯、胁从犯、未遂犯、帮助犯
15.对于被同时判处死刑以及无期徒刑的,适用的数罪并罚的原则是 (满分:5)
A. 限制加重原则
B. 并科原则
C. 吸收原则
D. 综合原则
16.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满分:5)
A. 属人原则
B. 保护原则
C. 普遍管辖原则
D. 属地原则
1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以下几个犯罪形态中属于必减情节的是 (满分:5)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犯罪既遂
二、多选题:【3道,总分:15分】
1.朱某与刘某相互殴斗,朱某因打不过刘某而转身逃走,而刘仍在背后追打。朱哀求刘停手,刘不听,继续对朱拳打脚踢。于是,朱某顺手抓起一把柴刀,将刘某砍成重伤。朱某的行为是 (满分:5)
A. 正当防卫
B. 防卫过当
C. 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
D. 因为相互斗殴,故不成立为正当防卫,应是故意杀人
2.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满分:5)
A. 罪刑法定
B.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C. 罪刑相适应
D. 刑罚人道主义
3.以公安机关为执行机关的刑罚有 (满分:5)
A. 管制
B. 罚金
C. 拘役
D. 单处剥夺政治权利
17秋《刑法总论》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17道,总分:85分】
1.想象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 (满分:5)
A. 只触犯一个罪名
B. 只造成一个危害的结果
C. 只侵犯一个客体
D. 只有一个行为
2.李某为中国农民,2001年9月其在东南亚旅游期间与当地土著发生摩擦,并将一人打成轻伤。对李某这一行为如何处理? (满分:5)
A.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B. 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
C. 应当减轻刑事责任
D. 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以下几个犯罪形态中属于必减情节的是 (满分:5)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犯罪既遂
4.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满分:5)
A. 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 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 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 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5.我国刑法第340条规定,“违反水产资源保护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的,处……”,该条规定的罪状属于 (满分:5)
A. 简单罪状
B. 空白罪状
C. 叙明罪状
D. 引证罪状
6.犯罪中上只能发生在 (满分:5)
A. 犯罪预备行为过程中
B. 犯罪实行行为过程中
C. 犯罪预备行为和犯罪实行行为过程中
D. 犯罪过程中
7.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末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满分:5)
A.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8.纪某因运输无忧答案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禁不住朋友的再三请求,帮助朋友贩卖了30克无忧答案网。纪某的行为 (满分:5)
A. 属于无忧答案网犯罪的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B. 属于毒犯罪的惯犯,应当从重处罚
C. 属于无忧答案网犯罪的再犯,应当从重处罚
D. 定贩卖无忧答案网罪,加重处罚
9.连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的数罪并罚时应当采用 (满分:5)
A. 限制加重原则
B. 并科原则
C. 吸收原则
D. 相加原则
10.下列强制方法中属于财产刑的是 (满分:5)
A. 罚款
B. 查封、冻结财产
C. 追缴赃款、赃物
D. 没收财产
11.齐某想出国,无奈手中缺钱,某日趁自己做生意的朋友吕某之子小东放学之机,骗其到自己事先租用的一所房子内,电话要挟吕某用20万换孩子。吕某报警,齐某发现后将小东杀死。对齐某的行为应当 (满分:5)
A. 以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B. 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C. 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
D. 以绑架罪定罪处罚
12.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窃得一军人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满分:5)
A. 结合犯
B. 吸收犯
C. 结果加重犯
D. 想象竞合犯
13.甲因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执行5年后,又发现其服刑前还犯有盗窃罪,应判有期徒刑6年。甲还需执行的刑期最长为 (满分:5)
A. 不超过6年
B. 不超过14年
C. 不超过11年
D. 不超过9年
14.对于被同时判处死刑以及无期徒刑的,适用的数罪并罚的原则是 (满分:5)
A. 限制加重原则
B. 并科原则
C. 吸收原则
D. 综合原则
15.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 (满分:5)
A. 应当不处罚
B. 应当从轻处罚
C. 应当减轻处罚
D. 应当免除处罚
16.以下不属于犯罪构成的是 (满分:5)
A. 犯罪行为
B. 犯罪动机
C. 犯罪结果
D. 犯罪目的
17.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满分:5)
A.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B.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C. 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
D. 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二、多选题:【3道,总分:15分】
1.以下属于“不告不理”的亲告罪罪名的有 (满分:5)
A. 侮辱罪
B.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C. 侵占罪
D. 职务侵占罪
2.某人违反国家的枪支管理规定,私自制造枪械,并用于贩卖牟利,该种犯罪行为的罪数形态是 (满分:5)
A. 单纯的一罪
B. 吸收犯
C. 牵连犯
D. 持续犯
3.朱某与刘某相互殴斗,朱某因打不过刘某而转身逃走,而刘仍在背后追打。朱哀求刘停手,刘不听,继续对朱拳打脚踢。于是,朱某顺手抓起一把柴刀,将刘某砍成重伤。朱某的行为是 (满分:5)
A. 正当防卫
B. 防卫过当
C. 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
D. 因为相互斗殴,故不成立为正当防卫,应是故意杀人
17秋《刑法总论》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17道,总分:85分】
1.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末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满分:5)
A.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2.我国刑法第340条规定,“违反水产资源保护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的,处……”,该条规定的罪状属于 (满分:5)
A. 简单罪状
B. 空白罪状
C. 叙明罪状
D. 引证罪状
3.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满分:5)
A. 走私无忧答案网
B. 贩卖无忧答案网
C. 决水
D. 拐卖妇女
E. 儿童
4.李某为中国农民,2001年9月其在东南亚旅游期间与当地土著发生摩擦,并将一人打成轻伤。对李某这一行为如何处理? (满分:5)
A.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B. 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
C. 应当减轻刑事责任
D. 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5.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既遂类型属于 (满分:5)
A. 行为犯
B. 结果犯
C. 危险犯
D. 举动犯
6.保险事故的证明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骗取保险金提供条件的,应当认定为 (满分:5)
A. 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B. 伪证罪
C. 诈骗罪的共犯
D.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7.下列强制方法中属于财产刑的是 (满分:5)
A. 罚款
B. 查封、冻结财产
C. 追缴赃款、赃物
D. 没收财产
8.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 (满分:5)
A. 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执行罚金,剩余部分再支付民事赔偿
B. 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剩余部分再执行罚金
C. 以犯罪分子的财产为限,民事赔偿和罚金各占50%
D. 先执行罚金,民事赔偿部分暂缓支付
9.想象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 (满分:5)
A. 只触犯一个罪名
B. 只造成一个危害的结果
C. 只侵犯一个客体
D. 只有一个行为
10.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满分:5)
A.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B.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C. 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
D. 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11.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满分:5)
A. 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 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 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 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12.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满分:5)
A. 犯罪客体
B. 犯罪客观方面
C. 犯罪主体
D. 犯罪主观方面
13.对于被同时判处死刑以及无期徒刑的,适用的数罪并罚的原则是 (满分:5)
A. 限制加重原则
B. 并科原则
C. 吸收原则
D. 综合原则
14.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5)
A.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C. 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 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15.某犯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零6个月,则其实际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 (满分:5)
A. 1年
B. 1年半
C. 半年
D. 2年半
16.以下不属于犯罪构成的是 (满分:5)
A. 犯罪行为
B. 犯罪动机
C. 犯罪结果
D. 犯罪目的
17.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橇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满分:5)
A. 故意伤害罪
B. 正当防卫
C. 防卫不适时
D. 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多选题:【3道,总分:15分】
1.以公安机关为执行机关的刑罚有 (满分:5)
A. 管制
B. 罚金
C. 拘役
D. 单处剥夺政治权利
2.甲唆使乙杀丙,乙将丙杀死。甲和乙属于 (满分:5)
A. 必要共犯
B. 任意共犯
C. 简单共犯
D. 复杂共犯
3.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满分:5)
A. 罪刑法定
B.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C. 罪刑相适应
D. 刑罚人道主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