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7秋《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学分互认)》在线作业12资料
福师《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学分互认)》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20道,总分:40分】
1.下列不是按照评价的目的而进行分类的评价是( )。 (满分:2)
A. 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2.(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满分:2)
A. 相关课程
B. 融合课程
C. 广域课程
D. 综合课程
3.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提出的。 (满分:2)
A. 泰勒
B. 斯腾豪斯
C. 普罗沃斯
D. 斯太克
4.课程方法研究的趋势是( )。 (满分:2)
A. 量的研究
B. 质的研究
C. 行为研究
D.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
5.( )是“概念重建主义”的代表。 (满分:2)
A. 博比特
B. 吉鲁
C. 施瓦布
D. 查特斯
6.( )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 (满分:2)
A. 效果评价
B. 内在评价
C. 目标本位评价
D. 外部人员评价
7.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 (满分:2)
A. 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B. 环境教育课程
C.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 学科课程
8.现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 )。 (满分:2)
A. 卢梭
B. 斯宾塞
C. 裴斯泰洛齐
D. 赫尔巴特
9.“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取向。 (满分:2)
A. 忠实取向
B. 相互适应取向
C. 课程创生取向
D. 发展取向
10.下列不属于典型的学科课程的是( )。 (满分:2)
A. 科目本位课程
B. 学术中心课程
C. 综合学科课程
D. 活动课程
11.德国教育家提出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的第一个步骤是( )。 (满分:2)
A. 明了
B. 联合
C. 系统
D. 方法
12.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是( )。 (满分:2)
A. 卢梭
B. 斯宾塞
C. 裴斯泰洛齐
D. 赫尔巴特
13.外貌模式是由( )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 (满分:2)
A. 普罗沃斯
B. 斯太克
C. 古巴
D. 林肯
14.在儿童学习“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交通工具”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属于( )。 (满分:2)
A. 下位学习
B. 上位学习
C. 归属学习
D. 并列结合学习
15.( )是卢梭的观点。 (满分:2)
A. 教育即经验改组
B. 教育即生活
C. 教育即生长
D. 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
16.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 )。 (满分:2)
A. 加涅
B. 布鲁纳
C. 奥苏伯尔
D. 赞可夫
17.下面关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叙述错误的是( ) 。 (满分:2)
A. 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
B. B.科学是知识的代表或典范,是“真知识”有价值的知识。
C. 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
D. 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
18.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满分:2)
A. 尊重学习者的个性
B. 了解学生现状
C. 了解社会生活的需求
D. 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需要
19.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 )。 (满分:2)
A. 学生兴趣
B. 学科兴趣
C. 实践兴趣
D. 技术兴趣
20.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 )。 (满分:2)
A. 夸美纽斯
B. 拉特克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二、多选题:【10道,总分:20分】
1.影响课程的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 )。 (满分:2)
A. 课程流派
B. 课程功能
C. 课程分类
D. 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典型模式包括( )。 (满分:2)
A. 目标达成模式
B. 差别模式
C. 外貌模式
D. 回应模式
3.下列属于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的是( )。 (满分:2)
A.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B. 目标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C.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D.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4.下列观点属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的是( )。 (满分:2)
A. 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B. 强调系统知识
C.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
D. 课程开发的方法为“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5.“被动适应论”的代表人物包括( )。 (满分:2)
A. 杜威
B. 加涅
C. 博比特
D. 查特斯
6.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包括( )。 (满分:2)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B. 行为目标取向
C. 生成性目标取向
D. 表现性目标取向
7.下列属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是( )。 (满分:2)
A. 泰勒模式
B. 塔巴的模式
C. 惠勒的模式
D. 坦纳的模式
8.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包括( )。 (满分:2)
A. 形成性评价
B. 知识点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9.普通性目标取向的特征是( )。 (满分:2)
A. 普遍性
B. 模糊性
C. 规范性
D. 可操作性
10.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 (满分:2)
A. 提示型教学方法
B.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 自主型教学方法
D. 双主教学方法
三、判断题:【20道,总分:40分】
1.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行为目标”体现了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3.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属于学科问题取向。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4.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认为个体主要是知识与文化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6.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主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7.为了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把书本知识置于课程的核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8.“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认为 课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9.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一定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但要与教育目标的其他来源结合起来加以权衡。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0.卢梭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1.范例教学论认为,作为重点的知识内容就是范例。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2.教学方法的本质是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反对通过课程来控制教师与学生,他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获得了充分尊重。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4.学术中心课程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5.教学经验中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或实践智慧。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6.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依次包含关系。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7.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8.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是卢梭的观点。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9.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是以操作为中心。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0.赞科夫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特殊发展”。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福师《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学分互认)》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20道,总分:40分】
1.杜威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反映的是( )。 (满分:2)
A. 主动适应论
B. 被动适应论
C. 超越论
D. 社会批判论
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 (满分:2)
A. 《课程》
B. 《什么是课程 》
C. 《怎样编制课程 》
D. 《课程理论》
3.主体取向评价的核心是( )。 (满分:2)
A. 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B. 追求对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与改进
C. 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
D. 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4.传统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 )。 (满分:2)
A. 卢梭
B. 斯宾塞
C. 裴斯泰洛齐
D. 赫尔巴特
5.核心课程的概念起源于( )的观点。 (满分:2)
A. 斯宾塞
B. 赫尔巴特
C. 泰勒
D. 杜威
6.造成20世纪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 )。 (满分:2)
A. 一元论
B. 二元论
C. 多元论
D. 经验论
7.( )是卢梭的观点。 (满分:2)
A. 教育即经验改组
B. 教育即生活
C. 教育即生长
D. 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
8.(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满分:2)
A. 相关课程
B. 融合课程
C. 广域课程
D. 综合课程
9.泰勒认为,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首先要对所得的教育目标进行( )。 (满分:2)
A. 甄选
B. 分解
C. 具体化
D. 综合
10.下列不属于典型的学科课程的是( )。 (满分:2)
A. 科目本位课程
B. 学术中心课程
C. 综合学科课程
D. 活动课程
11.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 )。 (满分:2)
A. 加涅
B. 布鲁纳
C. 奥苏伯尔
D. 赞可夫
12.( )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满分:2)
A. 学科课程
B. 经验课程
C. 儿童课程
D. 合成课程
13.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论是( )。 (满分:2)
A. 量化研究
B. 质的研究
C. 量和质的研究
D. 经验研究
14.在课程研究史上,是( )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 (满分:2)
A. 斯腾豪斯
B. 布鲁纳
C. 瓦根舍
D. 奥苏伯尔
15.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 )。 (满分:2)
A. 过程分析
B. 活动分析
C. 目标分析
D. 工作分析
16.在儿童学习“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交通工具”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属于( )。 (满分:2)
A. 下位学习
B. 上位学习
C. 归属学习
D. 并列结合学习
17.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 )的追求。 (满分:2)
A. 技术兴趣
B. 实践兴趣
C. 解放兴趣
D. 都不对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 )。 (满分:2)
A. 夸美纽斯
B. 拉特克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19.当课程组织谋求学科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几方面,即是( )。 (满分:2)
A.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B.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C.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
D. 学生取向的课程组织
20.有关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满分:2)
A. 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
B.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C. 教学内在的整合了课程设计
D. 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二、多选题:【10道,总分:20分】
1.下列属于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的是( )。 (满分:2)
A.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B. 目标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C.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D.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2.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包括( )。 (满分:2)
A.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B.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
C.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D.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3.“被动适应论”的代表人物包括( )。 (满分:2)
A. 杜威
B. 加涅
C. 博比特
D. 查特斯
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的包括( )。 (满分:2)
A. 学习者需要
B. 家长提出要求
C.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D. 学科的发展
5.下列教学设计模式属于认知取向的是( )。 (满分:2)
A.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B. 奥苏贝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C. 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D. 范例教学模式
6.下列观点属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的是( )。 (满分:2)
A. 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B. 强调系统知识
C.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
D. 课程开发的方法为“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7.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包括( )。 (满分:2)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B. 行为目标取向
C. 生成性目标取向
D. 表现性目标取向
8.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包括( )。 (满分:2)
A. 形成性评价
B. 知识点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9.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包括( )。 (满分:2)
A. 目标取向
B. 忠实取向
C. 相互适应取向
D. 课程创生取向
10.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 (满分:2)
A. 提示型教学方法
B.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 自主型教学方法
D. 双主教学方法
三、判断题:【20道,总分:40分】
1.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一定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但要与教育目标的其他来源结合起来加以权衡。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3.课程审议的艺术十分清晰,并且可操作性也很强。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4.卢梭认为教育应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的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5.卢梭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6.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依次包含关系。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7.“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认为个体主要是知识与文化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8.在课程变革中,不仅应思考现行的“空无课程”的合理性,还应思考学校教育中的“实际课程”及其成因,以增强课程变革的目的性、合理性。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9.作为教育目的的发现行为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应当不顾发现的内容的性质而把发现行为形式化。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是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2.螺旋式课程是由直线式课程发展而来,在课程组织过程中,这两种组织方式很难截然分开,常常交替存在。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3.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4.“反思性实践”主要是把人的世界视为一种自然世界,而不是一种建构的世界。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5.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身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6.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7.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自然的教育、保持儿童自然状态的教育。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8.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是以操作为中心。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9.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0.“统觉”是赫尔巴特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感觉印象,因而又称为“表象”。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