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17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12
吉大17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10道,总分:40分】
1.法学方法论属于法理学体系中的( ) (满分:4)
A. 存在论 B. 认识论
C. 价值论 D. 社会结构论
2.开放的法律漏洞的填补方式主要是利用(?) (满分:4)
A. 回归法律原则
B. 类推适用
C. 事物本质
D. 目的性限缩
3.在普通法系国家,正式法源最主要的形式是( ) (满分:4)
A. 制定法
B. 判例法
C. 习惯法
D. 惯例
4.下列不属于法律体系外漏洞填补方式的是( ) (满分:4)
A. 从习惯中寻找依据
B. 目的解释
C. 依据原则和法理
D. 利用比较法的方式
5.法官在审判案件中认识到的事实是( ) (满分:4)
A. 客观的事实
B. 真实存在的事实
C. 虚构的事实
D. 被证据证明的事实
6.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在时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7.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制定法解释方面的差异鲜明的表现在( ) (满分:4)
A. 对待法典的态度上
B. 对待解释方式上
C. 对待法官的态度上
D. 对待判例的态度上
8.我国的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则》中并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但是现在有关隐私权的纠纷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属于需要法律解释的那种原因( ) (满分:4)
A. 概念的不确定性
B. 立法的滞后性
C. 法律价值的隐藏
D. 法律规范的庞杂导致
9.由于规范本身的不完整导致的法律漏洞属于( ) (满分:4)
A. 规范的漏洞
B. 规整的漏洞
C. 解释的漏洞
D. 判断的漏洞
10.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 (满分:4)
A. 国际条约
B. 宪法
C. 政策
D. 行政法规
二、多选题:【15道,总分:60分】
1.在现代、制定法解释的要素包括(?) (满分:4)
A. 语法解释
B. 逻辑或体系解释
C. 历史解释
D. 目的解释
2.我国学者主要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法的渊源这个概念(?) (满分:4)
A. 历史渊源
B. 实质渊源
C. 效力渊源
D. 文件渊源
E. 形式渊源
3.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包括(?) (满分:4)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4.司法解释包括(?) (满分:4)
A. 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B.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解释
C.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
D. 司法部的解释
5.在萨维尼看来、制定法解释的要素包括(?) (满分:4)
A. 语法要素
B. 逻辑要素
C. 历史要素
D. 体系要素
6.法官的司法裁判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满分:4)
A. 法律发现
B. 法律解释
C. 法律适用
D. 法律论证
7.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事实范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事实范型规定了裁判事实的合法性维度;
B. 裁判事实是经由事实范型对案件事实涵摄后确定的事实;
C. 在司法三段论推论中 事实范型是大前提的组成部分;
D. 裁判事实的模式决定了个案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
8.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主要表现为哪些形式( ) (满分:4)
A. 解释
B. 指导
C. 规定
D. 批复
9.裁判事实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满分:4)
A. 生活事件被陈述为原初事实
B. 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
C. 基本事实被描述为规范事实
D. 规范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E. 基本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10.在实践中对那些形式的法官法源形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 (满分:4)
A. 法律
B. 行政法规
C. 社团组织的章程
D. 契约
E. 习惯
11.作为命题陈述内容的事实具有何种特性( ) (满分:4)
A. 具有语言依赖性
B. 语言表达具有陈述性
C. 命题具有真值性
D. 命题具有论证性
12.制定法规则的形成主要有哪些方式?(?) (满分:4)
A. 立法者创造;
B. 归纳经验;
C. 对以往规则的修改;
D. 法的移植或者继承
13.下列关于习惯和习惯法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4)
A. 习惯是一种事实 习惯法是法律
B. 习惯是社会的惯行 习惯法为法院所承认
C. 不经当事人援用 法官可以根据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采用习惯
D. 对于习惯法 法官有适用的义务
14.在拉伦茨看来、法学中的类型包括( ) (满分:4)
A. 逻辑理念类型
B. 规范性的平均类型
C. 规范性的真实类型
D. 法的构造类型
15.考夫曼把法律的现实化分为哪几个阶段( ) (满分:4)
A. 法律规范阶段
B. 法律理念阶段
C. 法律判决阶段
D. 法律适用阶段
吉大17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10道,总分:40分】
1.在大陆法系国家,正式法源最常见的形式是( ) (满分:4)
A. 制定法
B. 判例法
C. 习惯法
D. 惯例
2.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 ) (满分:4)
A. 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 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 事实范型的真实性
D. 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3.下列不属于可以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是( ) (满分:4)
A. 理性判断
B. 经验基础
C. 逻辑判断
D. 价值判断
4.在英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特殊的解释方法有( ) (满分:4)
A. 文义解释
B. 黄金规则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5.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 (满分:4)
A. 预测功能
B. 裁判功能
C. 定义功能
D. 执行功能
6.普通法系的法官面对先例的时候、不属于法官选择的是( ) (满分:4)
A. 遵循先例
B. 区分先例
C. 推翻先例
D. 变更先例
7.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在时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8.法官在审判案件中认识到的事实是( ) (满分:4)
A. 客观的事实
B. 真实存在的事实
C. 虚构的事实
D. 被证据证明的事实
9.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 (满分:4)
A. 国际条约
B. 宪法
C. 政策
D. 行政法规
10.下列不属于法律体系外漏洞填补方式的是( ) (满分:4)
A. 从习惯中寻找依据
B. 目的解释
C. 依据原则和法理
D. 利用比较法的方式
二、多选题:【15道,总分:60分】
1.制定法需要解释的原因有(?) (满分:4)
A. 概念的不确定性
B. 法律漏洞的存在
C. 立法存在的超前性
D. 法律价值的隐藏
2.在拉伦茨看来、法学中的类型包括( ) (满分:4)
A. 逻辑理念类型
B. 规范性的平均类型
C. 规范性的真实类型
D. 法的构造类型
3.法官的司法裁判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满分:4)
A. 法律发现
B. 法律解释
C. 法律适用
D. 法律论证
4.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4)
A. 在时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在空间维度上 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5.在制定法解释方法位序问题研究上存在的共识有(?) (满分:4)
A. 制定法解释是一个价值评价的过程
B.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C. 坚持目的解释的重要性
D.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唯一合法方式
6.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逻辑主要包括哪些( ) (满分:4)
A. 必然性的演绎逻辑
B. 选择性的直觉推理
C. 必然性的归纳推理
D. 或然性的归纳推理
7.习惯与习惯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满分:4)
A. 习惯是一种事实,而习惯法是法律;
B. 习惯为社会的惯行,习惯法被法院所承认;
C. 习惯必须被遵守,而习惯法却未必;
D. 习惯须经当事人援用,法官可自由裁量是否使用,但是习惯法法官必须适用
8.在萨维尼看来、制定法解释的要素包括(?) (满分:4)
A. 语法要素
B. 逻辑要素
C. 历史要素
D. 体系要素
9.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事实范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事实范型规定了裁判事实的合法性维度;
B. 裁判事实是经由事实范型对案件事实涵摄后确定的事实;
C. 在司法三段论推论中 事实范型是大前提的组成部分;
D. 裁判事实的模式决定了个案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
10.法律漏洞填补的必要性包括( ) (满分:4)
A. 法律适用的需要
B. 保持法律完整的需要
C. 禁止拒绝判决原则的需要
D. 实现法律价值的需要
11.类型思维具有的特征包括(?) (满分:4)
A. 开放性
B. 意义性
C. 抽象性
D. 整体性
12.下列各项、被认为可以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满分:4)
A. 契约
B. 法官法
C. 政策
D. 事物的本质
13.司法解释包括(?) (满分:4)
A. 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B.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解释
C.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
D. 司法部的解释
14.考夫曼把法律的现实化分为哪几个阶段( ) (满分:4)
A. 法律规范阶段
B. 法律理念阶段
C. 法律判决阶段
D. 法律适用阶段
15.法律漏洞概念具有的特征(?) (满分:4)
A. 可弥补性
B. 不完全性
C. 缺陷的存在影响法律应有的功能
D. 缺陷的存在违反立法原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