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17秋学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线作业12参考
吉大17秋学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10道,总分:40分】
1.( )标签工作频率是13.56MHz。 (满分:4)
A. 低频电子标签 B. 高频电子标签
C. 中频电子标签 D. 微波标签
2.利用RFID 、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 )。 (满分:4)
A. 可靠传递
B. 全面感知
C. 智能处理
D. 互联网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 )。 (满分:4)
A. 互联网
B. 物联网
C. 智慧地球
D. 感知中国
4.ZigBee的频带,( )传输速率为40KB/S 适用于美国。 (满分:4)
A. 868MHZ
B. 915MHZ
C. 2.4GHZ
D. 2.5GHZ
5.( ),zigbee 联盟成立。 (满分:4)
A. 2002年
B. 2003年
C. 2004年
D. 2005年
6.ZigBee的频带,( )传输速率为20KB/S 适用于欧洲。 (满分:4)
A. 868MHZ
B. 915MHZ
C. 2.4GHZ
D. 2.5GHZ
7.RFID卡( )可分为:低频标签、中频标签、高频标签。 (满分:4)
A. 按供电方式分
B. 按载波频率分
C. 按标签内是否含有电池分
D. 按标签的读写功能分
8.( )标签工作频率是300MHz~1.2GHz。 (满分:4)
A. 低频电子标签
B. 高频电子标签
C. 特高频电子标签
D. 微波标签
9.RFID卡( )可分为:主动式标签(TTF)和被动式标签(RTF)。 (满分:4)
A. 按供电方式分
B. 按载波频率分
C. 按标签内是否含有电池分
D. 按标签的读写功能分
10.低频RFID卡的作用距离( )。 (满分:4)
A. 小于10cm
B. 1 ~ 20cm
C. 3~8m
D. 大于10m
二、多选题:【5道,总分:20分】
1.欧洲EpoSS组织预测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经历四个阶段( )。 (满分:4)
A. 2010年之前,物联网主要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的广泛应用
B. 2010—2015年,电子标签和传感器网络集成,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互联
C. 2015—2020年,互联物品进入半智能化
D. 2020年之后,逐渐进入全面智能化的物联网
2.RFID标签的分类按供电方式分有( )。 (满分:4)
A. 高频标签
B. 低频标签
C. 有源(Active)标签
D. 无源(Passive)标签
3.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包括( )。 (满分:4)
A. IaaS
B. SaaS
C. QaaS
D. PaaS
4.RFID标签的分类按标签内是否含有电池分包括( )。 (满分:4)
A. 主动式标签(TTF)
B. 被动式标签(RTF)
C. 有源(Active)标签
D. 无源(Passive)标签
5.RFID标签的分类按标签读写功能分( )。 (满分:4)
A. 只读标签
B. 一次写多次读标签
C. 被动式标签(RTF)
D. 可读写标签
三、判断题:【10道,总分:40分】
1.物联网网络层技术主要用于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重点在于适应物物通信需求的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的网络改造和优化,以及满足低功耗、低速率等物物通信特点的感知层通信和组网技术。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2.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3.如何确保标签物拥有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乃至物联网推广的问题之一。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4.物联网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5.使用不停车收费系统不需要安装感应卡。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6.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7.在物联网中,系统可以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追踪和监控,但不可以触发相应的事件。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8.国际电信联盟不是物联网的国际标准组织。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9.物联网已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0.物联网不过是给互联网接上一个终端,没什么新的技术。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吉大17秋学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10道,总分:40分】
1.ZigBee堆栈是在( )标准基础上建立的。 (满分:4)
A. IEEE 802.15.4
B. IEEE 802.11.4
C. IEEE 802.12.4
D. IEEE 802.13.4
2.物联网的核心是( )。 (满分:4)
A. 应用
B. 产业
C. 技术
D. 标准
3.哪个不是物理传感器( )。 (满分:4)
A. 视觉传感器
B. 嗅觉传感器
C. 听觉传感器
D. 触觉传感器
4.( )标签工作频率是300MHz~1.2GHz。 (满分:4)
A. 低频电子标签
B. 高频电子标签
C. 特高频电子标签
D. 微波标签
5.在云计算平台中,( )平台即服务。 (满分:4)
A. IaaS
B. PaaS
C. SaaS
D. QaaS
6.利用RFID 、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 )。 (满分:4)
A. 可靠传递
B. 全面感知
C. 智能处理
D. 互联网
7.低频RFID卡的作用距离( )。 (满分:4)
A. 小于10cm
B. 1 ~ 20cm
C. 3~8m
D. 大于10m
8.( )是负责对物联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决策的后台计算处理平台。 (满分:4)
A. 感知层
B. 网络层
C. 云计算平台
D. 物理层
9.ZigBee( )负责设备间无线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和结束。 (满分:4)
A. 物理层
B. MAC层
C. 网络层
D. 支持应用层
10.ZigBee网络设备( )发送网络信标、建立一个网络、管理网络节点、存储网络节点信息、寻找一对节点间的路由消息、不断地接收信息。 (满分:4)
A. 网络协调器
B. 全功能设备(FFD)
C. 精简功能设备(RFD)
D. 路由器
二、多选题:【5道,总分:20分】
1.RFID标签的分类按供电方式分有( )。 (满分:4)
A. 高频标签
B. 低频标签
C. 有源(Active)标签
D. 无源(Passive)标签
2.RFID标签的分类按标签读写功能分( )。 (满分:4)
A. 只读标签
B. 一次写多次读标签
C. 被动式标签(RTF)
D. 可读写标签
3.物联网的工作原理包括( )。 (满分:4)
A. 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静态、动态),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要先由传感网实时进行探测
B. 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C. 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
D. 处理中心完成对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4.物联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 (满分:4)
A. 感知延伸层技术
B. 网络层技术
C. 应用层技术
D. 物理层
5.欧洲EpoSS组织预测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经历四个阶段( )。 (满分:4)
A. 2010年之前,物联网主要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的广泛应用
B. 2010—2015年,电子标签和传感器网络集成,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互联
C. 2015—2020年,互联物品进入半智能化
D. 2020年之后,逐渐进入全面智能化的物联网
三、判断题:【10道,总分:40分】
1.射频识别技术与IC卡相比,在数据读取中几乎不受方向和位置的影响。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2.物联网网络层技术主要用于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重点在于适应物物通信需求的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的网络改造和优化,以及满足低功耗、低速率等物物通信特点的感知层通信和组网技术。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3.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4.在物联网中,系统可以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追踪和监控,但不可以触发相应的事件。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5.物联网已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6.无线传输用于补充和延伸接入网络,使得网络能够把各种物体接入到网络,主要包括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7.目前物联网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各个企业、行业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定制标准,并根据企业或行业标准进行产品生产。这为物联网形成统一的端到端标准体系制造了很大障碍。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8.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智能幼儿园,检测孩童的教育环境、跟踪孩童的活动轨迹。对96、时间同步是需要协同工作的物联网系统的一个关键机制。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9.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0.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