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work 发表于 2017-10-25 13:01:29

北语17秋《唐宋古文研究》作业1234

17秋《唐宋古文研究》作业1
一、单选题:【15道,总分:60分】
1.骈文未起之前就有了丽词,从下列哪个方面不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满分:4)
    A. 对于技巧的追求    B. 联想
    C. 事证    D. 音韵变化
2.隋朝王通《文中子》一书模拟(    )形式          (满分:4)
    A. 《孟子》
    B. 《论语》
    C. 《左传》
    D. 《汉书》
3.骈文正式成体是在(    )          (满分:4)
    A. 西晋
    B. 东汉
    C. 西汉
    D. 魏
4.被称为“文章之衰”的时期是(    )。          (满分:4)
    A. 西汉
    B. 殷周
    C. 先秦两汉
    D. “八代”
5.“散文”二字最早出现在文献(    )中。          (满分:4)
    A. 刘勰《文心雕龙》
    B. 西晋木华《海赋》
    C. 韩愈《与冯宿论文书》
    D. 刘师培《论文杂记》
6.(    )与《文心雕龙》为学术史上两座以骈文写成的并峙的高峰          (满分:4)
    A. 《修竹篇序》
    B. 《史通》
    C. 《文赋》
    D. 《文中子》
7.以下不属于散文用典特点的是(    )          (满分:4)
    A. 采用白描句式
    B. 一句一典,必须严加雕琢剪裁
    C. 或列举数典,不必为了对偶、平仄而炼词铸句
    D. 可详举一典,不限字数,亦不须另取一事与之对称
8.古文在韩柳之前一直未能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满分:4)
    A. 脱离当时的现实生活、与时政有关的新鲜内容
    B. 违背了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
    C. 文章缺乏独创性,只是模仿先秦两汉的文体文风
    D. 统治阶级推广意志力不够
9.西汉最具时代特征的文体是(    )          (满分:4)
    A. 议论文
    B. 辞赋
    C. 史传文
    D. 奏疏
10.今人一般认为骈文起源于(    )。          (满分:4)
    A. 秦汉
    B. 魏晋
    C. 六朝
    D. 西汉
11.在西方,古代汉语文学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是(    )。          (满分:4)
    A. 诗歌
    B. 散文
    C. 戏剧
    D. 小说
12.(    )行文用语,还是先秦文章的语气,开唐宋古文。          (满分:4)
    A. 《史记》
    B. 《汉书》
    C. 《文选》
    D. 《吊屈原文》
13.至(    ),人们开始使用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          (满分:4)
    A. 西晋
    B. 西汉
    C. 唐朝
    D. 南宋
14.“春秋辞令”是指下列那本书的语言特点的(    )          (满分:4)
    A. 《春秋》
    B. 《战国策》
    C. 《国语》
    D. 《左传》
15.关于散文的发展,柳宗元曾有一个说法,认为魏晋之文(    )。          (满分:4)
    A. 简而野
    B. 荡而靡
    C. 慷慨通脱
    D. 工丽与质野并存
二、判断题:【10道,总分:40分】

1.“宜以古之体制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是南朝梁裴子野《雕虫论》中的主张。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2.颜之推对魏晋文风的批判比较客观。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3.文章声病理论到南朝永明间才由沈约等人倡导起来并被他们严守无失。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4.四杰的意义在于创造出了一种内容质实、语言畅达平易而高雅典重的骈赋。后来李杜之宏衍巨丽、雄豪俊迈都受了四杰的影响。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5.建安三国时期,文风通脱,与东汉有所不同,但曹丕、曹植等人之文骈俪色彩很浓,近于西晋骈文。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6.李谔《上隋文帝革文华书》指斥魏晋以来的文风浮华不实,但这篇上书本身却是一篇骈文。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7.先秦的文章句子不长,是早期语言的必然形态,短句大量运用不容易出现骈偶。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8.“散文”二字最早出现在东汉木华《海赋》一文中。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9.韩愈《答李翊书》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体现了散文具有“参差错落、抑扬顿锉的节奏”的特点。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0.《春秋》属于史家记事类散文,是高度发达的叙事之文。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7秋《唐宋古文研究》作业2
一、单选题:【15道,总分:60分】

1.唐以后,骈文之长期通用于朝廷制诰和臣子奏章,(    )的作用不可低估。          (满分:4)
    A. 陆贽
    B. 李华
    C. 萧颖士
    D. 元结
2.骈文也在古文的影响下产生的变化不包括(    )          (满分:4)
    A. 扩大了题材内容
    B. 风格从初唐以来的宏博典雅变为华丽浓艳
    C. 讲求用典的深僻和词采的繁缛
    D. 竭力在琢句构思上出新,以至于离奇古怪
3.对韩愈生平认识有误的是(    )          (满分:4)
    A. 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后人称为韩吏部,死谥文公,称韩文公
    B. 他以文章为工具,试图通过排斥异端来达到建立新型儒学道统的目的
    C. 韩愈说他写散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
    D. 他敢于抗颜为师,奖掖后进,选拔人才
4.不属于柳宗元文学理论主张的是(    )          (满分:4)
    A. 先诚乎中
    B. 道之传无关乎文采
    C. 强调“用助字”
    D. 不薄今人爱古人
5.李商隐对骈文的影响不包括(    )          (满分:4)
    A. 他的骈文大多为律化的骈文,自名为四六
    B. 使骈文体制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具有明显的文体意味
    C. 句式有固定的字数,韵律有平仄的相间,使骈文严整之中又有柔和的美感
    D. 骈文创作风格特征不因其内容不同而不同。
6.以下不属于韩愈散文理论的是(    )          (满分:4)
    A. 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B. 闳中肆外
    C. 气盛之处要注意艺术节制
    D. 师其意,不师其辞
7.韩柳的“道”对文风的影响最大的是(    )          (满分:4)
    A. 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中
    B.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 倡导仁义道德的文以载道的文风
    D. 纠正了骈文的浮华与艳丽的文风
8.唐以前提倡复古的,代表民间立场作有《文中子》一书的是(    )。          (满分:4)
    A. 苏绰
    B. 裴子野
    C. 李谔
    D. 王通
9.不属于“师其意,不师其辞”的体现的(    )          (满分:4)
    A. 采用骈散夹杂的结构,根据当代口语提炼散文语言
    B. 集众家之长,更重要的是独创
    C. 追求创新,追求不同于以往、不同于流俗的写法
    D. 扭转了唐代古文单纯模拟前人的倾向
10.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不包括(    )          (满分:4)
    A. 追求新异,把生涩奇怪当做创新
    B. 片面发展了韩柳古文中奇字难句的倾向
    C. 受骈文的影响
    D. 一般作者对艺术散文的错误的艺术追求,以文为戏
11.南朝梁(    )的《雕虫论》也对流行文字内容空虚和形式浮靡提出了批评。          (满分:4)
    A. 宇文泰
    B. 裴子野
    C. 颜之推
    D. 李谔
12.以下不属于韩愈散文艺术风格的是(    )          (满分:4)
    A. 追求创新而有所失正
    B. 层见叠出,怪奇出新
    C. 拔天倚地,气势逼人
    D. 滔滔雄辩,闳中肆外
13.对柳宗元生平认识有误的是(    )          (满分:4)
    A.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官至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B. 柳宗元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态度严谨,五经之外,先秦诸子也都下过工夫。
    C. 在经学史上,敢于疑古,敢于创新
    D. 致力于倡导宋儒所谓的道学
14.以下不属于韩愈道统说的观点的(    )          (满分:4)
    A. 推尊孟子
    B. 排除了佛老杨朱之道
    C. 继承并发扬两汉经学以后发展起来的儒术
    D. 确立了以仁义为定名的儒家道德观
15.不符合韩柳艺术表现手法的是(    )          (满分:4)
    A. 叙述与描写相结合
    B. 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
    C. 隐藏自我,文以载道
    D. 表现作者真实自我
二、判断题:【10道,总分:40分】

1.魏晋以来的骈俪化使南朝赋逐步形成了类似于律诗的“联”的表意单位,两句一联,在表意上具有多视点铺排的特征。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2.韩愈散文理论“闳其中”是说文由情生,要有丰富的生活、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见识,特别是要有道德修养。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3.八大家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吕祖谦所选《古文关键》。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4.李商隐的骈文创作其内容虽然不同,但是显示出的风格特征却如出一辙。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5.不平则鸣与怨刺说是一样的,同为儒家正统观念。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6.韩柳根据当代口语提炼新和散文语言,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7.柳宗元“志于道”与韩的好奇不同。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8.陈子昂的文章已是散文体式。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9.《三戒》是柳宗元很著名的一篇杂文。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0.韩柳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们创立文学散文的结构范式,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中。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7秋《唐宋古文研究》作业3
一、单选题:【15道,总分:60分】

1.不属于宋代对“道”的认识和运用的是(    )。          (满分:4)
    A. 突出明道之说,更发展成为载道理论
    B. 不主张宗六经,古文要应时而变
    C. 宋代散文明道兼明心
    D. 文风走向“常”、“自然”
2.“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出自韩愈(    )。          (满分:4)
    A. 《送孟东野序》
    B. 《答尉迟生书》
    C. 《答李翊书》
    D. 《进学解》
3.对于宋代古文运动第二个时期文统的观念理解有误的是(    )。          (满分:4)
    A. 穆修在偏重文的一方起了开创作用
    B. 古文家的文统观念与韩愈无关
    C. 尹洙和穆修的出发点都在于务实致用
    D. 文统主张切于世用,关注社会,反对空言心性
4.以下不能反映欧阳修文学观念的是(    )。          (满分:4)
    A. 批评时人“述三皇之大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
    B. 推崇雅颂、排斥风骚的思想
    C. 要求“知明古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
    D. 劝导人们正视民间疾苦和时政之弊,将文学兴讽、怨剌的职能置于首位
5.不平则鸣之说在韩愈(    )中提出来的。          (满分:4)
    A. 《送高闲上人序》
    B. 《原性》
    C. 《谢自然》
    D. 《送孟东野序》
6.关于宋代古文运动的三个阶段的认识,错误的是(    )。          (满分:4)
    A. 柳开、王安石为第一阶段
    B. 穆修、石介、尹洙、苏舜钦为第二阶段
    C. 欧阳修以后为第三阶段
    D. 第二个时期,以杨亿《西昆酬唱集》和时文为代表的文风风靡一时
7.不是欧阳修文风理论认识的是(    )。          (满分:4)
    A. 以儒家思想来严格地规定纯净的文学风格
    B. 提倡近情合理、简洁明了的义理之说
    C. 认为“道”体现着“简”、“易”
    D. 排斥为文务为高奇的立场
8.陈寅恪从六方面肯定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不包括(    )。          (满分:4)
    A. 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B. 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
    C. 吸纳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
    D. 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
9.韩愈《答刘正夫书》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这体现了韩柳哪条文体理论(    )。          (满分:4)
    A. 师其意,不师其辞
    B. 气盛言宜
    C.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D. 抒写日常情感
10.不属于欧阳修“三不朽”观念的是(    )。          (满分:4)
    A. 修之于身
    B. 宗之于道
    C. 施之于事
    D. 见之于言
11.明初朱右选(    ),始全录八大家作品。          (满分:4)
    A. 《古文关键》
    B. 《唐宋八大家文钞》
    C. 《八先生文集》
    D. 《养新录》
12.对韩愈《原道》理解有误的是(    )。          (满分:4)
    A. 包括了仁义道德
    B. 包括君臣父子的等级规定
    C. 不包括驱虫蛇、为之衣、为之食等百姓日用之道
    D. 根本是建立了一个各守其分的封建等级秩序和维护这个秩序所需的道德伦理观
13.属于“文以载道”说代表人物的是(    )。          (满分:4)
    A. 欧阳修
    B. 王安石
    C. 柳开
    D. 苏轼
14.关于欧阳修的生平思想,认识有误的是(    )。          (满分:4)
    A.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B. 一生好奖掖士人,曾巩、苏轼是他的学生
    C. 提携了王安石、苏洵,对王安石评价尤高
    D. 全力支持王安石改革
15.能体现韩愈自明气节的书启是(    )。          (满分:4)
    A. 《三上宰相书》
    B. 《与孟尚书书》
    C. 《答尉迟生书》
    D. 《应科目与时人书》
二、判断题:【10道,总分:40分】

1.欧阳修最为推崇的有两个人,一是孟子,一是韩愈,但他却要人们开阔眼界,不要模拟孟韩,要取其自然。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2.韩愈亲自参加了平定淮西之役,揭开了中兴之页。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3.柳开、穆修等人提倡古文于前,但趋于奇怪娇揉,成就并不突出。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4.石介与柳开一样,有一种自命道统的强烈意识,将儒道由讲求义理向讲求性命转变,最终乃成由儒学向道学的转化。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5.欧阳修还写了《新五代史》、《新唐书》,他行文利求简洁,减去了史书中的文学意味,还原了史书的本色。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6.韩文在唐朝并不很被人认同,真正推尊韩愈,是由柳开开始的。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7.苏轼在《日喻》一文中阐明了“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的道理,在这里“道”即孔孟之道。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8.韩愈有语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9.对五代文风,起而矫之的是柳开和穆修。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0.王禹偁不同于柳开,发扬了韩愈的以“道”来排遣贬官后的烦恼的优良传统。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7秋《唐宋古文研究》作业4
一、单选题:【15道,总分:60分】

1.以下是李商隐骈体文集的是 (    )。          (满分:4)
    A. 《为濮阳公陈情表》
    B. 《送穷文》
    C. 《樊南四六》
    D. 《永州八记》
2.提出“依道而据德”,又要“通古而达变”、“利物而成务”的复古宗旨的是(    )。          (满分:4)
    A. 石介
    B. 柳开
    C. 孙复
    D. 王禹偁
3.对韩柳文艺理论建树认识有误的是(    )。          (满分:4)
    A. 奉行“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准则
    B. 提出了道统说
    C. 否定了乐关教化,文关兴衰的旧说,将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归结于修身正心
    D.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之说,韩柳逐渐认识到了文学的抒情的特点
4.文章姿态变化,情韵不匮,方苞曾说欧公得(    )之风神,          (满分:4)
    A. 《孟子》
    B. 《史记》
    C. 《离骚》
    D. 《左传》
5.古代诗文,文备众体者则    (    )。          (满分:4)
    A. 杜甫
    B. 韩愈
    C. 柳宗元
    D. 苏轼
6.《平淮西雅》是(    )的作品。          (满分:4)
    A. 李华
    B. 韩愈
    C. 柳宗元
    D. 元结
7.属于私家著述类散文的是    (    )。          (满分:4)
    A. 《国语》
    B. 《墨子》
    C. 《左传》
    D. 《战国策》
8.不属于陈子昂骈文特点的是(    )。          (满分:4)
    A. 骈文源于徐庾体,珍重词采
    B. 变骈俪为畅达
    C. 讲求四六对句,严格规整
    D. 讲求练词,但不涉于雕琢艳冶
9.对苏轼文学观认识有误的是    (    )。          (满分:4)
    A. 反对道统说,建立文统说
    B. 强调文的内容,还论及文的风格
    C. 文必与道俱
    D. 提出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的命题
10.昭明《文选》选班氏之文独多,其原因是(    )。          (满分:4)
    A. 两汉时以能文为本,《汉书》之文,颇多骈辞丽句
    B. 两汉之际,文章仍是散行为主
    C. 《史记》行文用语,多用奇句单行
    D. 这一时期的古文多以能文为本
11.属于宋代古文运动第一阶段的人物的是(    )。          (满分:4)
    A. 穆修
    B. 王禹偁
    C. 石介
    D. 苏舜钦
12.不是唐代古文运动衰落的原因的是(    )。          (满分:4)
    A. 古文运动缺乏来自上层的支持,发起人多名位不振
    B. 观念革新不彻底,受颂美观念影响
    C. 韩柳古文走向奇怪艰涩产生不良影响
    D. 骈文扩大了题材内容,发展了技巧
13.燕许大手笔,其中“燕”指玄宗时燕国公(    )。          (满分:4)
    A. 刘知几
    B. 苏颋
    C. 宋璟
    D. 张说
14.最早提出骈文的是(    )。          (满分:4)
    A. 刘勰
    B. 韩愈
    C. 柳宗元
    D. 庾信
15.以下认识有误的是(    )。          (满分:4)
    A. 宋代官场上就应用最广的变成古文,古文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B. 沿韩愈明道的传统走下去,易流于高谈心性,或浮华而而空疏
    C. 沿韩愈高古、奇怪的风格走下去,则流于泥古不化,晦涩难通
    D. 欧阳修敢于疑经惑传,提倡近情合理、简洁明了的义理之说
二、判断题:【10道,总分:40分】

1.梁肃认为理与文是相互消长的对立面:“理胜则文薄,文胜则理消”,仍然是沿续了传统观念,取消文辞的独立性。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2.杨刘体和西昆体等时文宋代盛行一时,他们虽然借用了李商隐声律艺术技巧,表现的却是雍容和穆的太平气象,是对五代萎靡文风的继续。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3.李商隐章表之类的文章用典较多,书启一类的四六则敷陈事理,用典较少,情意淡雅。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4.散文发展到韩柳,其突出贡献也就是说使得他们的古文成为文学散文范式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作古文时把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5.韩柳二人都深深介入现实,当他们把现实中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中时,就赋与文章强大的生命力。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6.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几乎句句用典,后来成为西昆体的典范。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7.穆修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严于用字,时常改得险怪不可读。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8.李商隐的骈文大多为律化的骈文,他自名为四六,与柳宗元“骈四俪六”的用法一致。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9.欧阳修最为推崇的有两个人,一是孟子,一是韩愈,并要求人们去用心模拟二人。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10.宋朝知识分子,注意实际问题,讲求气节,敢于抗颜直谏,与六朝文人的清谈、唐朝士人的不耻干谒相比,更增加士人的质直敢言和自尊自重之气,这都与欧阳修的提倡分不开。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语17秋《唐宋古文研究》作业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