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7秋《汉语修辞学》作业1234
17秋《汉语修辞学》作业1一、单选题:【10道,总分:50分】
1.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叫映衬,也叫( )。 (满分:5)
A. 对照 B. 排比
C. 衬托 D. 层递
2.使用“像、如、似”一类喻词的比喻方式是( )。 (满分:5)
A. 明喻
B. 暗喻
C. 借喻
D. 博喻
3.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叫( )。 (满分:5)
A. 对照
B. 排比
C. 通感
D. 层递
4.杨树达的著作为 。 (满分:5)
A. 《中国修辞学》
B. 《中国修辞学研究法》
C. 《修辞学教程》
D. 《修辞学》
5.,作为语言特点体系,语体的形成是由于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等功能性因素对语言运用进行制约的结果,其实质是一种( )。 (满分:5)
A. 语言变体
B. 使用变体
C. 功能变体
D. 环境变体
6.真正确立修辞学学科地位的代表性著作则是( )的《修辞学发凡》。 (满分:5)
A. 陈望道
B. 曹冕
C. 金兆梓
D. 陈介白
7.( )是指作者在将内在意象转化为表述性的外部语言时的一种过渡的语言形态。 (满分:5)
A. 外部语言
B. 内部语言
C. 中间语言
D. 间隔语言
8.( )被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满分:5)
A. 文字
B. 词语
C. 句子
D. 语言
9.文学语言是一种( )的语言。作家笔下描绘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真切的、充分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之上的。 (满分:5)
A. 情境性
B. 情景性
C. 语言性
D. 话语性
10.“学点儿修辞能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这句话中“修辞”一词指 。 (满分:5)
A. 修辞现象
B. 修辞活动
C. 修辞学
D. 修辞
二、判断题:【10道,总分:50分】
1.传统意义上,文学语言被认为是与口语对立的,最合乎语法的规范语言。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2.人们在运用修辞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3.修辞学只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来研究美词,研究各种类型的美辞的表达功能。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4.文学语言又是一个变异场,一定条件下常常可以超越规范,通过变异而形成新的规范。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5.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6.语体是在语言长期的运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与由场合、目的、对象等因素所组成的功能分化的语境类型形成适应关系的全民语言的功能变异类型,具体表现为受语境类型制约选择语音、词语、句式、辞式等语言材料、手段所构成的语言运用特点体系及其所显现的风格基调。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7.唐钺的《修辞格》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修辞格”专著。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8.文学创作的本体特征就在于作品的创造性。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9.文学语言是一个规范场,任何描述对象的敷陈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10.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种句式,一般地说,它本身无所谓优劣,无所谓恰当不恰当;只有当它用在一定言语活动中,同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这时才能显现出好或不好的分别。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17秋《汉语修辞学》作业2
一、单选题:【10道,总分:50分】
1.张雪涛认为辞格设立方法上具有( )。 (满分:5)
A. 模式性
B. 能产性
C. 超越性
D. 特定性
2.张雪涛认为辞格设立表达上具有( )。 (满分:5)
A. 模式性
B. 能产性
C. 超越性
D. 特定性
3.张雪涛认为辞格设立结构上具有( )。 (满分:5)
A. 模式性
B. 能产性
C. 超越性
D. 特定性
4.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 )。 ? (满分:5)
A. 超前夸张
B. 超越夸张
C. 比喻夸张
D. 比拟夸张
5.运用对偶形成的极富中国特色的言语作品就是( )。 (满分:5)
A. 对联
B. 句子
C. 语言
D. 排比
6.对偶的基本类型包括:正对、反对、( )。 (满分:5)
A. 串对
B. 方对
C. 严对
D. 比对
7.张雪涛认为辞格设立长度上具有( )。 (满分:5)
A. 模式性
B. 能产性
C. 适中性
D. 特定性
8.( )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表达方式。 (满分:5)
A. 比喻
B. 比拟
C. 拟人
D. 仿喻
9.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方式叫( )。 (满分:5)
A. 排比
B. 比拟
C. 比喻
D. 对偶
10.使用“犹如、有如”一类喻词的比喻方式是( )。 (满分:5)
A. 明喻
B. 暗喻
C. 借喻
D. 博喻
二、判断题:【10道,总分:50分】
1.比喻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2.对偶可以说是汉民族钟爱成双作对文化心理在言语行为上的反映。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3.排比的基本类型有句子排比、句法成分排比。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4.比拟重在事物的相关性,通过艺术换名,旨在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5.串对,上下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表示的是事物的因果关联。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6.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做到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真实。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7.运用排比,无论是多项全举,还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8.串对以并列复句的形式从两个角度表示相关的关系,内容上是互补的。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9.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修辞学中的“比喻”属于认知模型中典型的“隐喻”,它在两个概念领域中建立联系,是一个认知域在另一个认知域的整体投射。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10.正对上下联表示的是相反关系或者叫对立关系。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17秋《汉语修辞学》作业3
一、单选题:【10道,总分:50分】
1.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式叫( )。 (满分:5)
A. 排比
B. 连珠
C. 通感
D. 双关
2.把前后语句组织成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修辞方式叫( )。 (满分:5)
A. 婉曲
B. 回环
C. 排比
D. 通感
3.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修辞方式叫( )。 (满分:5)
A. 回环
B. 排比
C. 通感
D. 层递
4.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这种修辞方式叫( )。 (满分:5)
A. 回环
B. 排比
C. 连珠
D. 通感
5.顶真也叫( )。 (满分:5)
A. 联珠
B. 回环
C. 排比
D. 连珠
6.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式叫( )。 (满分:5)
A. 反语
B. 连珠
C. 通感
D. 双关
7.反复的基本类型包括:连续反复和( )。 (满分:5)
A. 间隔反复
B. 对比反复
C. 排比反复
D. 对偶反复
8.婉曲,也叫( )。 (满分:5)
A. 回环
B. 排比
C. 通感
D. 婉转
9.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 )。 (满分:5)
A. 婉曲
B. 回环
C. 排比
D. 通感
10.使用“仿佛、一般”一类喻词的比喻方式是( )。 (满分:5)
A. 明喻
B. 暗喻
C. 借喻
D. 博喻
二、判断题:【10道,总分:50分】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2.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这种修辞方式叫设问。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3.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式叫反对。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4.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方式叫顶真。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5.层递有递升、递减两种基本类型。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6.反问也是明知故问。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7.反复是有意义的“重复”,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8.回环的特点是词语“循环往复”,既有密切关系,又有情趣。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9.运用设问,不能随意,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10.运用比喻,要注意三点:第一,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第二,比喻要贴切;第三,要注意思想感情。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17秋《汉语修辞学》作业4
一、单选题:【10道,总分:50分】
1.“实事求似”属于( )。 (满分:5)
A. 音仿
B. 词仿
C. 义仿
D. 字仿
2.“白毛男”属于( )。 (满分:5)
A. 音仿
B. 词仿
C. 义仿
D. 字仿
3.“内交家”属于( )。 (满分:5)
A. 音仿
B. 词仿
C. 义仿
D. 字仿
4.使用“成为、等于”一类喻词的比喻方式是( )。 (满分:5)
A. 明喻
B. 暗喻
C. 借喻
D. 博喻
5.使用“是、变成”一类喻词的比喻方式是( )。 (满分:5)
A. 明喻
B. 暗喻
C. 借喻
D. 博喻
6.“水落油出”属于( )。 (满分:5)
A. 音仿
B. 词仿
C. 义仿
D. 字仿
7.“十一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这句话是( )修辞格。 (满分:5)
A. 拈连
B. 仿词
C. 双关
D. 反语
8.辞趣的三个内容分别是意趣、( )、形趣。 (满分:5)
A. 词趣
B. 义趣
C. 字趣
D. 音趣
9.( )是词语的音调所体现出来的情趣。 (满分:5)
A. 词趣
B. 义趣
C. 字趣
D. 音趣
10.“草木皆冰”属于( )。 (满分:5)
A. 音仿
B. 词仿
C. 义仿
D. 字仿
二、判断题:【10道,总分:50分】
1.专门科技语体要求表达上准确、严密、简洁,不追求语言艺术化,所以在辞格的选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少用比喻、映衬、反语、夸张、排比等。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2.辞趣是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及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或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3.人们在运用修辞的过程中,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可以不是。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4.修辞分析就是对修辞过程的逆向认知与把握,对修辞所用手段的价值阐释。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5.在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给修辞学下定义的是汤振常先生.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6.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7.文章有不同的语体风格,恰当地选用词语是形成语体风格色彩的重要因素之一。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8.“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9.对比的使用总的来说是揭示对立意义,使事理和语言色彩鲜明。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10.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 (满分:5)
A. 错误
B. 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