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17秋《写作(1)》在线作业题目
华师《写作(1)》在线作业一、单选题:【24道,总分:72分】
1.所谓艺术的真实,是说文章所用的材料还要能反映生活的本质,符合( )。 (满分:3)
A. 美的规律 B. 生活发展的规律
C. 客观事实 D. 人的想象
2.素材是指( )。 (满分:3)
A. 比较简明单一的材料
B. 文章中准备采用的材料
C. 未经过加工的材料
D. 作者已经掌握的固有材料
3.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称做是( )。 (满分:3)
A. 母题
B. 课题
C. 主题
D. 标题
4.现代写作理论把写作得规律归结为“写作的运动系统”的动态规律,亦即"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规律。那么,要完成完成由"物"到"意"的转化是( )阶段。 (满分:3)
A. 聚材
B. 构思
C. 表达
D. 发表
5.用说理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议论、评述的短篇文章是( )。 (满分:3)
A. 读后感
B. 短论
C. 文艺评论
D. 学术论文
6.写作者不仅要具有相当的生活素养、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还应当具有相当的( )。 (满分:3)
A. 审美素养
B. 文学素养
C. 文字素养
D. 写作素养
7.( )是一个文学家的才能和第一特征,它规定了艺术感受的品质,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区分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艺术家对一棵松树的不同感受。 (满分:3)
A. 观察的细致
B. 感受的敏锐、丰富、独特
C. 语言的积累
D. 表达的能力
8.( )是一种接受客观事物的影响,从而产生某种体会的个性心理特征。 (满分:3)
A. 观察
B. 感受
C. 感觉
D. 比较观察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3)
A. 调查报告、总结一般都用第三人称写
B. 调查报告、总结一般都用第一人称写
C. 调查报告一般用第三人称,总结则多用第一人称写
D. 调查报告一般用第一人称,总结则多用第三人称写
10.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形象地介绍某种典型经验,分析成败得失,概括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并推动面上工作的通讯称为( )。 (满分:3)
A. 事件通讯
B. 概貌通讯
C. 主题通讯
D. 工作通讯
11.从生活中摄取来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叫( )。 (满分:3)
A. 材料
B. 素材
C. 题材
D. 资料
12.鲁迅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个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是( )。 (满分:3)
A. 用形象手法暗示主题
B. 说明主题的表达方式
C. 直接点明主题
D. 标明表现主题的线索
13.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写作主体,要加强( )方面的培养。 (满分:3)
A. 生活积累
B. 知识结构
C. 思想品格
D. 审美素养
14.以某个具体的场面描写作开头的方式,较多的见于( )。 (满分:3)
A. 消息
B. 通讯
C. 简报
D. 短论
15.材料的真实,一方面指严格的真实性,一方面指( )。 (满分:3)
A. 叙述的真实性
B. 表达的真实性
C. 记录的真实性
D. 艺术的真实性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改文章范畴的是( )。 (满分:3)
A. 锤炼主题
B. 编写提纲
C. 增删材料
D. 推敲语言
17.文章各部分间的互相扶持、协助,体现了结构上的( )。 (满分:3)
A. 连贯性
B. 严密性
C. 完整性
D. 灵活性
18.下列选项中属于执笔起草的范畴有( )。 (满分:3)
A. 审题、拟题
B. 编写提纲
C. 化整为零
D. 增删材料
19.由语言文字符号作组成的文章,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经读者阅读而吸收,并引起他们的各种反应或共鸣,就是 (满分:3)
A. 写作主体
B. 读者受体
C. 写作客体
D. 文章载体
20.客观描写就是客观、准确地描摹对象的方法,它较多地应用于( )。 (满分:3)
A. 散文
B. 通讯
C. 消息
D. 科技文章
21.知识结构指作者的( ),一般指写作者的文化知识储备。 (满分:3)
A. 文化知识素养
B. 文学素养
C. 文字素养
D. 写作素养
22.下列属于说明书的写作要求,即内容特点的是( )。 (满分:3)
A. 指要性
B. 实用性
C. 明晰性
D. 通俗性
23.( )是消息的生命,也是检验新闻工作者有无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试金石。 (满分:3)
A. 及时性
B. 真实性
C. 准确性
D. 客观性
24.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其局限是( )。 (满分:3)
A. 叙述不详细
B. 真实性不强
C. 很难转换视角
D.
二、判断题:【14道,总分:28分】
1.文艺评论是评论者的一种独创性的领略和发现,可以随心所欲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主题有两层含义:(1)文章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2)作者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态度。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3.分部式、分项式、分段式、条文式是四种常用的总结结构方式。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4.中国文论有"打腹稿"之说,外国文论有"在头脑中建房"之说,指的都是运思谋篇。大概的说,这个过程有找角度、理线索、搭骨架等方面的工作。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5.从对物的观察到挥毫行文,中间必然要经过一个琢磨、思考的运思阶段。这指的是写作者在有了感受积累,萌发了写作冲动,或明确了写作意图之后,所进入的一个加工内孕的构思阶段,一个布局谋篇的构想过程。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6.正确的主题,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要符合科学规律,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主题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主题的客观性,是全部材料或题材"思想意义"的一个准确概括,它应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7.公文的成文时间一般以领导人签发的日期为准。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8.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这种分类方法是按写作特点来分。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9.意向书是一种法人或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书面协议。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0.驳论就是批驳谬误,批判错误的思想观点,反驳别人错误或反动的言语,就能从中表达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1.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散文的语言可以说是最自由的,甚至可以用直白如话的形态与读者见面。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2.论证是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3.反驳论点就是指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反驳论证,但最终目的也是要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4.写作学术论文时,必须完整引用有关资料,即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减或增添别的内容。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