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9-14 19: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如果有,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什么,即这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2、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
2、列宁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是唯心主义观点。
3、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主要有两种
情形:一是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4、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
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如果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四、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因而把人们的意识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1)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3)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人们的活动是由他们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总之,人类社会是人类物质活动的结果,以物质的生产关系为基础,人们的思想意识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2) 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3) 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是受他们的主观状态影响的。由于人们的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情感、兴趣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最后,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人们的经验、知识结构、情感、兴趣不同,都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即使是奇妙的神话故事,荒诞的迷信传说,都可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客观“原型”。
(3)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3、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4、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5、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学)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1)规律具有客观性。一切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的存
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和改变规律。
(2)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3)规律具有普遍性。
3、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的预期的目的。如果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才能实现,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思考题
1、 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3、 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承认相对静止有何
意义?
4、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5、 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
是客观的?
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怎样?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实现意识能动性的途径是什么?
7、什么是规律?它有哪些特点?
8、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结合实际说明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