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答案网 首页 离线作业 查看内容

福师《中外幼儿教育史》复习题[中外幼儿教育史复习资

2017-1-20 12:48| 发布者: 青青| 查看: 469| 评论: 0

摘要: 中外幼儿教育史复习资料一、 论述文艺复兴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与积极意义。二、评述《母育学校》幼儿教育思想三、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评介。四、概述人文主义幼儿教育观。五、简述外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及其特点六 ...
中外幼儿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 论述文艺复兴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与积极意义。
二、评述《母育学校》幼儿教育思想
三、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评介。
四、概述人文主义幼儿教育观。
五、简述外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及其特点
六、试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外幼儿教育史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1、文艺复兴运动概述。
    2、特点(1)批判原罪说与性恶论;
            (2)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观;
            (3)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实施教育;
             (4)重视幼儿体育、游戏。
    3、意义:(1)历史意义:批判中世纪摧残儿童本性的教育;
              (2)现实意义:根据儿童心性特点实施教育。

二、评述《母育学校》幼儿教育思想
1、为夸美纽斯所著,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2、论幼儿教育性质、意义、任务。
3、论德育、智育、体育。
4、论幼小衔接。
5、评价:宗教性、前瞻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三、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评介。
1、张宗麟简介。
1、论幼儿教育的地位与作业。
2、论我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和发展方向。
3、论幼儿园课程——社会化课程。
4、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
5、简评。科学性、社会化、启迪意义。

四、
1、人文主义界定。(6分)
2、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康帕内拉等。(4分)
3、人文主义幼儿教育观点:(30分)
 (1)、反对原罪说。
 (2)、培养目标: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3)、强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实施教育。
 (4)、反对体罚,强调兴趣培养和启发诱导。
4、简评:进步性与积极性意义。(10分)

五、
一、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之一。1692年出版的《教育漫话》,系统表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洛克在《人类理解论》(1690年)中阐述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是他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从“白板说”出发,洛克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幼童好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
洛克把培养“绅士”作为教育的目的。绅士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善于处理自己的事务,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于国家的人才。
洛克重视体育的意义。首先,他反对娇生惯养,强调及早锻炼。其次,多运动,多睡眠。最后,儿童的食物要清淡、简单,除了饥饿以外不用别的调味品。
经验论与功利主义是洛克道德观的基础。他认为,善恶观念是后天的。人的本性就在于追求幸福。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因此,在绅士所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中,德行应是第一位的。
洛克为绅士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内容:阅读、书写、绘画、本族语、法语、拉丁语、地理、算术、几何、天文学、年代学、伦理学、历史、法律和簿记等。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了许多积极、正确的主张。例如,可以采用游戏的种种方法教儿童认识字母、学习阅读等。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得一切事情变得容易。
二、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世界观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没有进过什么学校,靠自学成才。1749年因撰写《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获奖而赢得了极大声誉。以后,相继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3年)、《新爱洛绮丝》(1761年)、《社会契约论》(1762年)和《爱弥儿》(1762年)等。
卢梭基本上是一位自然神论都。一方面,卢梭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另一方面,他认为由于上帝的恩赐,人生而秉有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人的善良的天性。
(二)自然主义教育观 1.自然教育的涵义与近代儿童观的确立
“回归自然”既是卢梭政治、宗教和化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根据。从性善的观点出发,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原则作为批判旧教育和建树新教育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自然、人和事物。他要求教育适应人的内在自然发展的要求,促进人的身心的自然发展。他呼吁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强调充分度过儿童时代的重要意义,并要求教育者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以及性别特征。
2.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是提出了通过家庭教育或自然教育培养“自然人”的设想。他所要培养的“自然人”不是封建国家的公民或国民,不是局限于某种阶级和某种职业的人,也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独的野蛮人,而是一个“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
3.教育的基本要求
(1)自由教育 卢梭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天性。他所说的自由,指的是由人的意志产生的自动的动。既然自由是人的天性,那么自然教育的首要要求就是自由教育。
(2)消极教育
卢梭把从出生到12岁称作“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他要求教育者或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教的方针,或只锻炼他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而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要放任无为方可一切有为。
(3)身心调和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大的秘书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4)活动教育
卢梭指出,上赋予人以活动的自发性。他强调教育者必须为儿童提供活动的机会和自由。只要他想做什么,就应该让他做什么。
(5)行动多于口训
卢梭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任何事情上,我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
卢梭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他抨击封建制度,对于封建教育给予沉重的打击。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正确性、深刻性与偏激性和片面性共存。
三、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教育家,生于苏黎世一个医生家庭。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家乡开办名为“新庄”的示范性农庄,他在新庄创办孤儿院。1780~1978年主要从事写作,发表了大量关于社会和教育问题的文章和著作。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987年)使他一举成名。
(二)教育基本理论
1.教学心理化与要素教育
教学心理化是裴斯泰洛齐新式教学的总的原则。他认为,只有使教学过程本身与儿童的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及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认为,在一切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教育过程应从一些最简单的、能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和谐发展。经过研究与思考,裴斯泰洛齐发现使一切通过感觉印象而获得的认识得以清晰的手段,来自数、形和词。而在数、形、词中还有更简单的要素。如数的要素是“1”,形的要素是“直线”,词的要素是“音”。由此出发,他循着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的路线,建立起初等分科教学法的体系。
裴斯泰洛齐是前幼儿园时期家庭学前教育理论的重要代表,在促使学前教育从家庭教育向社会教育过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以母爱为依托、以感觉和心灵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他以和谐发展的理论及要素教育方法为依据,详细研究了学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强调直观、语言和活动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意义,并把游戏作为教育幼儿的重要方法。
四、欧文的学前教育思想 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以性格形成说为基础,欧文重视教育,尤其强调早年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为此,他创立了幼儿学校,并提出了一整套幼儿学校理论。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欧文出生于英国北威尔士蒙马利郡纽汤镇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四五岁进小学,9岁离开学校自谋生计。他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并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1816年元旦,欧文在新拉纳克成立“性格形成新学园”,其中包括为1~6岁儿童创办的“幼儿学校”。1824年,他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创建体现共产主义思想的“新和谐村”,为2~5岁儿童设立幼儿学校,并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尝试。
欧文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下列作品中:《新社会观》(1813~1816年)、《1816年元旦在新拉纳克性格陶冶馆开幕典礼上的致辞》(1816年)、《致拉纳克郡报告》(1820年)、《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和《自传》等。
(二)性格形成说
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观点的影响下,欧文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他所说的这种外力包括遗传和社会环境。
(三)论幼儿学校
1.论设立幼儿学校的必要性
欧文认为,设立幼儿学校是性格形成和性格教育的需要。设立幼儿学校有助于改善工人幼小子女的悲惨处境。设立幼儿学校也是实行儿童公育制度的需要。设立幼儿学校是建立新社会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2.幼儿学校的设施和管理
欧文理想中的幼儿学校应当是供膳宿的,尽管在实践中受条件的限制他尚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儿学校的重要设施之一是游戏场,供儿童在户外新鲜空气中玩耍。
3.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智育 以科学代替宗教迷信是欧文智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为要切实做到以科学代替宗教迷信,欧文主张把整个教育制度建立在使儿童认识各种事实的基础上,为此必须把直观教学原则放在智育方法的首位。
(2)体育、音乐和舞蹈 欧文认为,要使孩子们有强壮的身体,就必须尽量使他们呆在室外。欧文还认为,无论男孩或女孩都应学习舞蹈,声音悦耳的孩子将学习唱歌。
(3)德育 幼儿学校德育的首要原则是使儿童自幼养成社会合群精神或集体主义精神。欧文强调德育的方法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
(四)对幼儿学校教师的要求
从性格形成说出发,欧文重视教师的榜样和教导对幼儿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教师应首先受到良好教育,教师决不可以责打、辱骂幼儿,也不允许在言语或行动上有任何威胁的表示。相反,教师应和颜悦色地同儿童谈话,多叮嘱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六、 
1、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由于古代缺乏普遍的学校设置和严密的学制系统,小学教育尤为如此,所以不易将学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界限划清楚。古代确有专门的学前教育实施和理论,如按年龄安排的儿童教育计划中入学以前的部分,及针对低幼儿童教育的有关论述等,但有关学前教育的论述多数是与整个儿童教育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这部分历史遗产对我们今天从事学前教育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既然古代的学前教育尚未从整个儿童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领域,那么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其涉及的对象应该是与学龄前儿童教育有关的全部史料。
  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父母,而尤以母亲为主,这是由幼儿生活特点所决定的。清代学著蓝鼎元说“人子少时,与母最新。举动善恶,父或不能知,故母教最初。”根据封建礼制的规定,女子有“三从”“四德”的规范。在“四德”中,“妇德”包括正母仪、肃家规、教子女的内容,“妇言”中有“训子之言”的训练,“妇容”和“妇功”中也渗透了家教的内容。中国古代有大量贤母教子的实例。如果父母亡故,则由长兄长嫂承担起养育教诲未成年弟妹的义务;如无成年子女,则由同宗的叔伯父母代为教养。总之家庭教育是有专人负责的。在君主的家庭——宫廷中,为太子及幼年君主设有专门的保傅之官及后宫女官分工负责各项保育和教海职务。
  2、古代胎教
  中国胎教始于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周文王之母太任。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不看邪恶的东西,不听淫乱的声音,不说狂傲角话,这就是行的胎教。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据,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意思是说,周成王(周文王之孙)的母新怀周成王时,站着时不将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由此看来,实施胎教是西周王室的传统。儒家的圣人之一——孟子在胎儿期也接受过胎教。据《韩诗外传》记载,孟子之母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坐席摆放不正就不能坐,肉块切得不正就不能吃,这也是胎教的项目。以上三篇谈到胎教内容都是孕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在饮食方面,要做到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在视听方面,要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在举止行为方面,要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处不倨”。在情绪涵养方面,要做到“笑而不喧”、“虽怒不骂”。总而言之,是要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
  3、童子礼
  古代关于儿童生活常规的要求极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基本上都是为封建礼教服务的。总的原则是谦卑、恭谨、稳重。南宋学者吕祖谦说,“教小儿先教以恭谨、不轻忽。”朱熹也强调,“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各种幼仪的拟定基本上都出于这一宗旨。
  4、保傅制度
  古代设有专门辅导和教谕君主及太子的官员,这就是师、傅和保。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以前,就曾设置有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它们的副职分别为少师、少傅和少保,合称“三少”,这类官员统称为师傅、师保或保傅。贾谊说:
  “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休;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燕者也。”
继胎教以后,太子一出生,、就要受“礼”的熏陶。可以说,太子自婴儿时就开始接受教育了,各种保傅之官于太子还在襁褓之时就设立了,而且有着明确的分工:保,负责身体保育方面;傅,负责道德培养方面;师,负责知识和经验的教导方面。这正是学前教育的三个基本方面,可见古人在婴幼儿教育方面还是颇有计划安排的。
  5、古代学前教材
  在识字教育方面,出现了宋初江浙民间人士所撰的《百家姓》和宋末王应麟撰写的《三字经》,与《千字文》合在一起,成为近代之前最流行的三部教材,简称“三、百、千”。
  6、慈幼院
  “慈幼”即爱护儿童。一方面,儿童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儿童能否健康成长,是人类社会能否繁衍延续的关键。另一方面,儿童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在成人的哺养下才能生存。因此,儿童必须得到足够的爱护。可以说“慈幼”的思想古今中外都有,它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7、早谕权
  古人论早期教育在整个人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思想渊源出自“正本”和“慎始”的哲学观点。《大戴礼记.保傅》中引《易经》之语:“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开始的定向,起初也许只是毫厘之差,但由于方向偏了,发展的结果就可能相差千里之遥。因此,作任何事都首先要“正本”,即确立正确的原则、方向。同时还必须谨慎地对待事物的始初,切不可因误差微小而马虎大意。前文所述的“胎教”思想及子初生时就要“自贻哲命”的思想,都是这种“正本”、“慎始”观在关于人生发展方面的体现。朱熹也强调:“子之初生,不可不慎。”也就是说,必须注重早期教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