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28 23: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不定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B ABCF AB A C B
题号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CD ABD A A BCD
二、名词解释
1.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 企业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有机结合的各种技术交流的学识,应该包括企业特有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文化。
3. 一体化原则,即坚持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体化,最终实现企业精神的一体化。
4. 内部管理整合,是指为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员工、组织、制度之间的协调与管理特征
5. 基因传承型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通常是指企业在创业和成长时期就有较为强健的文化因子,企业文化很有生命力和超越性,把最核心的文化基因密码代代遗传,这种企业文化通常体现在“老字号”身上
6.企业价值观就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去判定某种行为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具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7. 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接触、交流时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8. 品牌是指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社会公众认可,受到法律保护,能够产生巨大经济与文化效应的产品品牌、商标和商号。
9. 职业追求,即企业家用积极行动争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专家的志向和抱负。
10. 企业文化的物质保证,是指通过改善企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扩大生产经营成果,完善企业的文化设施,来物化企业的价值观,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这是企业文化保证体系中的“硬件”,是基础保证
11.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接受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后,感到需求满足的状态
12. “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确立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倡尊重人,相信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能动地发挥其无限的创造力。
三、简答
1. 1. (1)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把提高人的素质和发挥人的精神潜能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2)以文化人:强调群体意识、文化认同和团队精神,主张通过建立共同价值,凝聚力量,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融合;实现经营过程与文化养成的一体化。
(3)以文兴企:倡导用先进的人本理念和市场理念引领企业经营,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手段提升经营层次,创造和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
(4)创造和谐:谋求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物质、制度、精神各个层面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2. 这种文化形成于高风险、快反馈的企业,如建筑、整容、广告、影视、出版、体育运动等方面的企业。
这种企业认为要么一举成功,要么一无所获。因此,员工们敢于冒险,并且,对于所采取的行动正确与否,能迅速地获得反馈。
强悍型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工作的快节奏,让人感到极度的紧张;
(2)强调快速反馈,甚至不惜冒风险行事;
(3)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企业文化主体的代表一般是年轻者;
(4)强调追求最佳,最大和最杰出的超人境界;
(5)轻视合作,急功近利,不能容忍厚积薄发的稳健型的人;
(6)短期失利者没有生存的余地,因而人才流动率很高,难以形成企业必须有的凝聚力。
3. (1)榜样作用,企业楷模其为人和功绩是一般员工直接体验的,容易使大家产生共鸣,因而乐意去仿效。
(2)聚合作用,企业楷模产生于群众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为群众所认同和敬佩,并产生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围的员工,使整个组织同心同德,形成整体力量。
(3)舆论导向作用。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中,企业楷模的公正主张和远见卓识,能够控制舆论导向,能够起到引导员工言行、强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4)调和作用,企业楷模以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优势,在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类矛盾、冲突时起着调和作用。
(5)创新作用:企业楷模着迷于把自己的幻想变成现实,其观念、言行常常突破惯例。因此,企业楷模本身的创新之举,往往代表着积极的企业文化倾向。他们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把先进的文化倾向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点燃大家的创新激情,带动整个企业文化的创新。
4. 1)企业使命型。即反映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和超越自我的社会价值。如IBM公司的“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
2)经营目标型。即反映企业追求的理想境界或战略目标。如雷欧•伯纳特广告公司的“创造伟大的广告”等。
3)技术质量型。即反映企业开发技术,提高质量,为顾客创造最好产品的理念。如佳能公司的“忘记了技术开发,就不配称为佳能”。
4)市场经营型。即反映企业开拓市场,勇于竞争,力创一流的理念。如日本卡西欧公司的“开发就是经营”。
5)服务致胜型。即反映顾客、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如美国假日旅馆公司的“为顾客提供最经济、最方便、最令人舒畅的住宿条件”。
5. 企业文化管理一般需要做好一下五个环节的工作,即对企业文化现状的“盘点”与分析,企业文化管理规划的制定,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展与实践巩固以及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这五个环节构成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循环,它们在实践逻辑上并不是一个环节结束,另一个环节开始,它们是不断继起,相互交叉和渗透,从而促进企业文化不断升华和逐渐趋于成熟。
6. 第一,美国的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缓慢,其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管理不重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没有搞好。
第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之一,日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比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优越。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日本的管理方法虽不能照搬照抄,却可以移植于美国,值得学习。
可以说,“二战”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探索,促成了企业文化的兴起;加之随后出现的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兴起的趋势,更使企业文化的实践得以迅速发展。
7. (1)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包括对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对员工的尊重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契约与忠诚等内容。
(2)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率先垂范,科学管理,同时,要求普通员工对管理者的工作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
(3)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为基本道德规范,使全体员工共享和谐及工作与生活的快乐。
(4)企业与股东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履行各自的义务,遵循各自的道德规范。
(5)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
企业在处理与社会公众关系时必须有道义上的自律,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一般称为职业道德)。
8.1)企业文化灌输与传播(1)编制企业文化手册
(2)举办企业文化启动仪式
(3)精神灌输与文化训导
(4)文化演讲与传播
(5)重大事件中进行体现
(6)利用企业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网络,定期宣传
(7)创造文化氛围
(8)形成文化故事
2)企业文化的推展与实践巩固
(1)创造适应新的企业文化运行的机制和调价
(2)利用制度、行为准则、规范等进行强化
(3)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推展企业文化
(4)领导者率先示范
(5)塑造企业楷模
(6)建立激励机制
(7)塑造品牌与形象
9. 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企业管理的不同特点,进而影响到企业文化。
处于导入期的企业,往往只关注企业生存和市场,可能产生一切以挣钱为导向的文化氛围;进入成长期的企业,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文化渐渐成型,考虑长远发展,塑造可永久传承的优秀文化;企业一旦进入成熟期,文化就基本稳定了,容易产生企业惰性和企业文化老化的危险。
10. (1)工作惯例礼仪
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行政管理活动相关的带有常规性的工作礼仪。一般包括早训、升旗仪式、动员会、表彰会等。
(2)生活惯例礼仪
是指与员工个人及群体生活方式、习惯直接相关的礼仪。一般在联谊会、欢迎会、运动会、文艺汇演中运用。
(3)纪念性礼仪
主要是指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活动中的礼仪。实践这类礼仪的目的是对内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归属感,增强自我约束力,对外展示企业的实力和形象。纪念性礼仪主要在公司庆典、店庆及其他具有纪念意义活动中运用。
(4)服务性礼仪
是指在营销服务中接待顾客的礼仪。
(5)交往性礼仪
是指企业员工与社会公众联系、交际过程中的礼仪。
四、论述、
1.(1)一致性:一是目的一致性,都是通过作用于人,进而提升企业效益;二是指导思想一致性,坚持以人为本。
(2)差异性:一是两者工作着眼点有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个体技能与素质的提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企业文化管理则重视整体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工作方式有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主体行为,企业文化管理是主客体互动行为;三是两者工作边界有差异,企业文化管理除了面向企业人,还要面向顾客。
(3)互动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发展高层次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荣国企业文化管理,建立了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同时,企业文化理论也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点,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契合,而不仅仅是个体能力与组织目标和要求的适应。
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对人的管理才能产生放大效应。
2. 从根本上讲,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与素养,强化企业家精神,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当然,企业家自身的自觉学习、修炼以及实践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还需要创造以下条件和机制:
(1)制度创新与产权变革
现代企业制度与清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企业家成长的最好平台。
(2)形成与评价机制的变革
伴随着企业家市场的不断发育,应尽快实现企业家择业的市场化、流动的市场化、评价的市场化和收入的市场化。
(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最稀有的市场“资源”,其收入应该体现市场供求规律,要重视对企业家的激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要通过科学的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约束企业家的行为。
(4)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必须为企业家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舆论上摒弃陈旧观念,倡导经商光荣、崇尚财富的社会风尚,使企业家这一职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5)培训的强化
企业家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来提高企业家必备职业素质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家的形成提供助力。
(6)企业家精神的发扬
大力提倡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产生巨大的内驱力,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同时,把这种精神传导给企业,也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3.1)确定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是让人们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热爱品牌的中心理念。品牌核心价值具有如下特征:
(1)独特性:独一无二,容易识别,不容模仿
(2)人文性: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震撼人的内心深处,拉近品牌与人类情感的距离。
(3)执行性:作为一种价值主张,不仅得到消费者认同,而且能够具体物化在产品与服务中。
(4)兼容性:既能兼容其所有的产品,又能兼容不同时代人类的情感,使之能够永远演绎下去。
2)品牌文化建设
(1)建设品牌文化的认识起点:好的品牌文化不是品牌制造商的文化,而是消费者的文化,企业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建立品牌文化。
(2)品牌文化定位:品牌必须有独特的气质和情调,对品牌文化进行定位也就是确定品牌的个性。品牌个性是由品牌价值演绎而来的。例如,“三五”香烟的品牌文化体现了中产阶级的个性;“骆驼”牌香烟则展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创业者的形象。
(3)品牌文化设计:企业应从具体产品设计、商标设计和包装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品牌文化的内容。
(4)品牌文化的广告传播。成功的品牌文化的广告传播,不是直截了当地宣传产品,强迫消费者和足以或者简单地取悦消费者,而是形象地演绎品牌的核心价值,融入消费者的情感世界,表达消费者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4. (1)企业文化整合遵循着择优趋善的规律,整合的总趋势是积极的、进步的,结果多半具有明显的进步色彩。
(2)企业文化整合过程具有择优择善规律,绝不意味着任何时期、任何层次、任何一次企业文化整合都具有进步意义。正向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时所发生的民族文化的同化和整合总是包容一些落后的成分一样,先进企业文化与落后企业文化共处一体,在整合时也时常发生先进文化特质同落后文化特质拉平的现象。
(3)企业文化管理不只是表现在企业文化特质的改造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途径,对各种异质的、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达到合意的、理想的文化状态。
(4)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形成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体系。
5.(1)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就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长期尊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
(2)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和发展方向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或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存在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其他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折算”成这种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是“本位价值”,由此派生出的观念就是本位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例如,一个把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作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当企业利润和顾客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会很自然地选择后者。
(3)对企业领导者及员工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全体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
(4)激励员工与增强企业合力
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员工凝聚在同一信念目标下,以大量微妙的方式沟通员工的思想,创造一个共同协作的背景,把企业内部各种力量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练习题二
一、不定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BCD B C B B ABCD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ABCD C ABCD ABD BCD C
二、名词解释
1. 企业文化管理的保证体系,是指企业以保持和发展优良企业文化为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坚持以人为中心,优化企业内外环境,构建强化与固化企业文化的有效机制和制度。
2. 创新式整合:即企业内部剧烈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危机,促使企业根据新的背景和起点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整合。
3. 企业的伦理道德就是指调整股东、管理者、普通员工相互之间,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4. 企业文化模式在这里被界定为一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特质(要素)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反映一类企业的整体文化面貌和一般精神状态。
5. 交易公正是指对所提供的劳务或生产、销售的产品做出的补偿要公正
6. 通过调查分析,把握企业现有的文化状况及影响因素,对现有文化的优势、劣势及总体适应性做出客观的评价,为企业文化的科学定格做好准备。
7. CI战略是指利用CI手段,把企业及产品形象中的个性、特点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使其对企业及产品产生统一的认同感和价值偏好,从而达到促进销售、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目的的一种营销战略。
8. 传播的共享符号是指企业成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所借助的共同识别的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企业的标志、企业内某一群体成员之间彼此能心领神会的语言、手势、姿态等。
9. 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发挥支撑作用的模式。其创建过程就是培育企业战略执行力,让员工主动执行,创造性地执行。
10. 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源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是社会文化变革在企业内的反映。
11. 企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展示等,是企业文化管理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
12. 作风形象是指顾客和社会公众对企业风格和精神风貌等方面的总体印象与评价。作风形象是企业软性形象的综合反映。
13. 视觉识别系统(V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的静态识别符号,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即借助视觉传播媒体,将企业理念、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社会公众可以识别和记忆的具体符号,进而强化其对企业理念、规范的认识与理解。
三、简答
1.(1)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企业应从解决企业面临的上述某一方面的主要矛盾入手,倡导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企业风气,纠正偏离企业文化发展模式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做容易引起全员的共鸣和反响,增强企业文化的使用价值。
(2)总结和继承企业的优良传统
选准时机,总结企业的优良传统,宣传模范人物的事迹,并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些闪光的东西继承下来,容易抓住企业文化生长的根基,促进企业特色文化的形成。
(3)企业资产重组和制度的重大创新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企业正在进行着急剧的重组,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企业,其规模和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配合企业重组和改革,是植入一种新文化或发展某种特色文化的极好切入点。
2. 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主体的企业成员,同时也作为社会成员存在,他们长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民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广大成员的加入也将带到企业中。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微观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对民族文化产生反作用。
3. (1)客观性: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企业相伴而生、如影随形,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喜欢与否、也无论被人们感知到多少、认识到什么程度,企业文化都会对每一名成员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特征,被称为客观性。
(2)稳定性: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容易轻易改变,稳定性表明企业文化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时间的沉淀。
(3)个异性:任何两个企业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个异性反映了它对企业本身的路径依赖性。
(4)无形性:无形性也称为隐藏性,特定的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会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 (1)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即明确企业的基本价值观目标。
(2)采取有效办法实现既定文化目标。只有经过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的长期灌输、精心培育,并使员工及时得到认同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反馈,才能使他们的目标行为不断被强化,进而为实现目标而献身与事业之中。
5. (1)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2)敢于挑战自我,视今天为落后,志在追求更高的目标
(3)善于打破今天的平衡,创造新的平衡,使企业永远处于动态的发展中
(4)不怕冒风险,善于在风险中寻找更好的经营机会
(5)宽容失败,即为了鼓励人们创新与变革,能够宽容在创新中出现的失误
(6)善于行动,凡事都要试一试,千方百计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
6. (1)约束力量
企业文化礼仪能够使企业理性上的价值观转化为对其成员行为的约束力量。
(2)文化传播
企业文化礼仪是文化传播最现实的形式。
(3)情感体验和人格体验
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成员的情感体验和人格体验的最佳形式,在企业各类文化礼仪中,每个企业成员都具有一定角色,他能够身临其境,受到礼仪活动现场气氛的感染,经历情感体验,产生新的态度。
7.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家干预、企业制度等。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与企业文化面临挑战。
(1)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企业彻底改变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对外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对内塑造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文化。
(2)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这样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求企业要有更加开阔的经营视野,更高的经营智慧以及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系统,同时要求企业推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创新,即彻底革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中生成的企业文化基因。
8. (1)善于发现楷模“原型”
楷模在成长初期往往没有惊人的事迹,但是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的主流往往是进步的,是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企业的领导者应善于深入群众,善于通过人们的言行,了解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以及发现具有楷作业征的原型。
(2)注意培养楷模
培养楷模就是为所发现的楷模“原型”的顺利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增长其知识,开阔其视野,扩展其活动领域,为其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使其增强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更深刻地了解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
(3)着力塑造楷模
通过对楷模原型的言行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在经营管理活动或文化活动中担任一定的实际角色或象征角色,使其得到锻炼。
9. (1)客观属性
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企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朝着团结、创新、卓越、高效的方向发展,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消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起阻滞作用。
(2)亚文化属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并发展的。企业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
(3)经济管理文化属性
企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企业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它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从其本质来讲,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管理文化,反映着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观念和方式;就其具体内容来讲,它取决于企业发展的历史,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它的经营管理特点以及企业全员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价值取向等因素。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文化特色。
10. (1)确认阶段
任务:认定企业精神,明确其名称和内涵。
步骤: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一般知识的宣传,普及;广泛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征集企业精神提案;最后确认企业谨慎。
(2)倡导阶段
任务:广泛宣传企业精神,使员工从思想上了解它、接受它,从行动上开始实践它、体现它。
(3)深化阶段
任务:使员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使企业精神称为员工自觉实践的一种本能。
以上培育企业精神的三个阶段,是人们对企业精神内涵的认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企业精神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回到群众实践中去,并通过群众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四、论述
1.(1)研究基点突破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突破了“企业是经济组织”这样一个单一基点,赋予企业物质与精神双重性质,使企业文化研究找到一个新的基点。
从两个基点研究企业文化,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有关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文化基因、企业文化生态等新的理论将会有更多成果问世。
(2)研究领域拓宽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将进一步突破狭义的企业文化范畴,从单纯的管理领域延伸至技术开发、生产、营销和服务领域,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力”研究,也就是从“文化力”这一更大的视野研究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企业文化学涉及企业管理的各种实用学科,一方面,企业文化学对这些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学也在与这些实用学科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明显的趋势是,企业文化的人本化和市场化两个方向相互结合,互动发展。
(3)研究参照系扩大
企业文化研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将从更大的参照系上,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尤其是西方国家在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充分发育过程中滋生的文化精华,企业文化研究将会出现继承与创新并存,中西文化交融互补的局面。
(4)研究内容深化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终点将从目前更多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向更深层次发展,如对企业文化本质的研究,在倡导以人为本,并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2.(1)家族企业继承人对原有企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延续,均得益于家族企业继承人对企业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和不断积累。
(2)具有新文化背景的继任者对企业原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企业文化主要发端者,企业创始人依据其认识、视野、知识与思想境界,靠着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崇高的威望,不断地推进企业文化的积累,使企业文化体系不断丰富,但这种积累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有局限性,继任者或具有新文化背景的人在进入企业后,通过创新和发展文化,使企业文化积累得以继续。
(3)子公司对母公司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伴随着大公司业务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跨地域甚至跨国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大量出现,在母公司文化发展过程中,子公司文化开始出现,子公司创始人完成的子公司的文化积累,开始并不直接参与企业文化总积累,形成一种脱离旧有文化积累轨道的新的企业文化积累,但这种积累是受母公司文化影响的,时间长了,其文化积累中积极的文化因子也会影响母公司,进而逐渐加入到母公司企业文化总积累的过程。
(4)企业文化成长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合理吸纳与改造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的环境交换信息和能量。企业文化积累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因此,企业文化积累的很多内容来自于社会,是企业不断学习、吸收和借鉴的结果,即通过学习、吸收和借鉴,最终完全融合成自己的文化传统。
3.(1)凝聚功能: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以个人价值观为本位的一盘散沙状态,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
(2)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培育的整体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管理能共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组织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某种违背这些原则的言行一旦出现,就会受到群体舆论和感情压力的无形约束,同时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
(5)协调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使得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减少了各种摩擦和矛盾、
(6)维系功能:企业文化管理是维系企业内部力量统一、维系企业与环境良好关系,保持企业持久繁荣的最重要的精神手段。
(7)教化功能: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核心,人的素质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集体为人们积极进取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和条件。、
(8)优化功能:对组织活动和个人行为起到必要的预防、警示和监督作用。发生错误时,自动优化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9)增誉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帮助企业塑造鲜明的企业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大众展示着本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影响。
(10)免疫功能: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可以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当企业处于顺境时,企业文化表现为推动力;当企业处于逆境时,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免疫力”,帮助企业在逆境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
4. (1)企业文化战略成为企业发展的内核
企业文化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整个决策层主抓,全民参与的战略课题。
(2)企业家的文化创新作用日益突出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培育者和示范者,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旗手。因此,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管理,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创新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企业文化由一元化发展为多样化
(4)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日益突出
在企业文化管理中,人们在关注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大生产规律、人类一般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共性文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个性。
(5)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逐步形成
经过今后若干年的努力,伴随着集团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会更加成熟,集团文化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6)品牌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最高表现形式
未来的企业,特别是致力于创品牌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
(7)企业文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即学习型组织建设相得益彰
(8)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推动
企业文化管理不会取代制度管理,它是与制度管理相互推动、共同发挥作用的。
(9)企业文化管理更加强化执行力
企业文化落地,推动文化力向执行力的转换问题,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企业文化管理的
(10)企业文化管理中更加重视精神家园建设
根本目的一方面是推动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建设员工精神家园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
(11)企业文化的民族化特征日益突出
(12)企业文化因网络冲击越来越开放
5. (1)由浅入深
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是由浅入深,从企业表层行为方式的改变开始,直到企业深层基本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的改变,其变革过程对企业成员的心理和内部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冲击较大,因此,企业文化变革尤其是其中的突发性变革,会遭遇原有文化的代表者和认同者的普遍阻挠,以致产生一些对抗举动。
(2)由无序到有序
企业文化变革总是由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企业文化变革破坏了旧的文化体系,而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或建立之初,企业成员对其不适应、不接受时必然会呈现一种分散、无序状态,但分散和无序经过一段时间必然走向有序。
(3)由量变到质变
由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转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即使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致使企业文化出现突发性变革,也是建立在量变积累基础之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