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四) 1.综观各国历史课程改革,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2.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哪些培养目标? 3.历史课程资源分为哪几种? 4.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哪些方面? 5.《历史与社会》主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综合测试(四)答案 1.一是在课程观念上,与以往的旧的课程观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对历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1)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的简单叙述,而且是以史实为依据来架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2)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非解释性的、描述性的学科,而且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3)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且是一门能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学科;(4)历史课程并不仅 仅是一门富者、强者和名人的编年史,而且同样是一门关于像你我一样普通人的学科;(5)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而且是既能记录学生各自民族、文化和社会渊源,又能延伸他们自身经历的学科;(6)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而是一门与个人有关的学科。 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来看,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时代已经终结,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实现“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 三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四是在教学方式的取向上,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生中心”。许多国家推行的新的课程政策试图倡导实现课程与教学理论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转变,从“单一教学”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转变。 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国家不是简单地把历史课程目标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是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 (1)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5)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3.(1)历史教材。 (2)学校图书馆。 (3)社区历史课程资源。 (4)历史音像资料。 (5)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6)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1)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体现历史教学的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避免专业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3)充分体现时代性特色,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4)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长,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5.(1)人文性 课程的人文性即指课程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学生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确立对生活、对人类、对世界的正确的看法和观念。本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体现了课程的这一基本性质。 (2)综合性 本课程就是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测试(五)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哪些培养目标? 2.历史课程改革面临哪些问题? 3.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4.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整合应遵循什么原则? 5.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哪些与一般历史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综合测试(五)答案 1.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历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教育理念仍需发展 (2)历史课程改革所倚靠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严重弊端 (3)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改革的艰难 (4)历史课程改革实施者的培养体系仍然十分落后 3.(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客观性原则 4.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使教学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 (2)启发性原则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 (3)层次性原则 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4)合作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5)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 5.(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维固化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3)以学生自主为形式。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挫折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该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教师帮助为辅助。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非“传授”或“教导”。教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帮助和经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