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八章 习题
一 选择题: 71、新月诗派前期的代表是()。 A、闻一多和徐志摩 B、朱湘和饶孟侃 C、孙大雨和杨世恩 D、刘梦苇和徐志摩 72、新月诗派中提出“三美理论”的诗人是()。 A、饶孟侃 B、朱湘 C、闻一多 D、徐志摩 73、不属于现代派的诗人是()。 A、戴望舒 B、李金发 C、卞之琳 D、废名 74、“五四”以后,郁达夫是()的发起人之一。 A、“创造社” B、“文学研究会” C、“新月诗社” D、“左联” 75、诗人艾青属于()这一诗歌流派。 A、“象征派” B、“现代派” C、“九叶派” D、“七月派” 76、现实主义诗歌《小草在歌唱》的作者是()。 A、李瑛 B、雷抒雁 C、张志民 D、白桦 77、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奠定了郭沫若新诗开拓者、奠基者地位的诗歌是()。 A、《女神》 B、《天狗》 C、《凤凰涅槃》D、《地球,我的母亲》 78、康桥象征着()。 A、徐志摩“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 B、徐志摩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 C、徐志摩对英伦求学经历的追忆。 D、徐志摩对英伦情人的依依不舍。 79、下列诗人中被称为“乡愁诗人”的是()。 A、徐志摩 B、海子 C、余光中 D、戴望舒 80、下面选项,不是舒婷创作的诗歌的一项是()。 A、《致橡树》 B、《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双桅船》 D、《菟丝花》 选择题答案: 71、A 72、C 73、B 74、A 75、D 76、B 77、A 78、B 79、C 80、D 二 填空题: 7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________,以此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72、在《论新诗》一文中________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明确追求新诗的“散文化”。 73、1923年3月,________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 74、海子被认为是当代诗坛上的一个“天才诗人”。1984年至1989年,创作了200多首抒情短诗和长诗________,他的诗歌堪称理想主义者天才诗人的绝响。 75、1944年,郭沫若写了________,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76、茅盾说________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77、________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78、闻一多《一句话》选自________。“一句话”,指________。 79、“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出自________,选自诗集________,作者________。 80、舒婷,原名________,《致橡树》选自________,最初发表于1979年的________。 填空题答案: 71 《文学改良刍议》 72 胡适 73 徐志摩 74 《太阳·七部书》 75 《甲申三百年祭》 76 徐志摩 77 “康桥情结” 78 《死水》、“咱们的中国!” 79 《乡愁》、《白玉苦瓜》、余光中 80 龚佩瑜、《舒亭的诗》、《诗刊》 三 判断题: 56、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 57、施蛰存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 58、田间的《雷之歌》、未央的《枪给我吧》、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艾青的《在智利的海岬上》等诗歌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时代精神。() 59、朦胧诗公开出现在刊物上是1980年。() 60、舒婷诗中以人本主义为价值核心的启蒙精神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回答》、《宣告》、《结局和开始》等诗的时代精神的郁结是最浓的。() 61、杨炼的《诺日朗》、《天问》、《敦煌组诗》、《西藏组诗》及《与死亡对称》是“整体主义”诗的优秀代表作品。() 62、舒婷的《致橡树》以二元对立的艺术构思、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整饬自然的对偶句式,抒写诗人对于爱情的理想与追求。() 判断题答案: 56、√ 57、× 58、√ 59、√ 60、× 61、× 62、√ 四 简答及名词解释题: 49、简析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50、《乡愁》的艺术手法。 51、《致橡树》的艺术特色 52、解释新月派。 简答题答案: 49、简析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答:(1)徐志摩诗主要表达对“爱”、“美”、“自由”的追求,《再别康桥》中“康桥”更有完美人生理想的象征意义。 (2)徐志摩的诗歌具有飞动飘逸的风格,擅长把内心情感外射于客观物象,容情于景。如《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一系列景物意象的描写,含蓄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3)诗人总是能抓住每一首诗的“诗感”,寻找到相应的诗之韵律,如《再别康桥》用韵很优美,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如“ang”、“ao”韵,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和全诗梦境般的效果契合。 50、《乡愁》的艺术手法。 答:《乡愁》的艺术创造充满了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参差之美。 二表现为《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柔美的恋歌。 51、《致橡树》的艺术特色 答:(1)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界 。 (2)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 “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52、解释新月派。 答:1923年在北京成立,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陈源、闻一多、梁秋实等人。早期是一个社交团体,后来在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叫“新月诗派”,代表诗刊是《诗镌》。“新月诗派”倡导新格律诗,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讨与实践,有影响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1927年该社中心移至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与左翼文艺相对峙。 五 问答及分析部分: 49、“天狗”的象征含义 50、分析《再别康桥》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51、分析闻一多《一句话》一诗中“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一句所表达的思想。 52、分析《乡愁》的四个意境。 53、分析舒婷《致橡树》中表现出的独立的女性观念 问答及分析部分 参考答案 49、“天狗”的象征含义 答:天狗,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事物,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 在这首诗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喻指符号的“天狗”,不再是立于我们想象尽头、象征着大自然神秘魔力的“自在”之物,而是化为一种现实的“自为”之物,是诗人自我觉醒与青春勃发的生命情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借无所不能的“天狗”形象来比喻自我生命的蓬勃绽放,写出了面对风云际会的新的历史时代,一个生命个体对于现代性的高峰体验。 诗中的天狗形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 《天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分表现出五四时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新生的社会精神。 50、分析《再别康桥》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答: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是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理论的核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实践了这个理论。 (1) “三美”理论,是从三个方面来要求诗歌:“音乐美”,诗歌有和谐的韵律和韵脚;“建筑美”,诗歌在正整体上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突出意象,诗歌具有画面感。 (2)《再别康桥》一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每节两韵,节节转韵,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如“ang”、“ao”韵,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音乐美”。 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通过“静静地”、“悄悄地”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浑然一体,具有建筑美。 (4)诗中叙事结合的景物意象描写,使诗歌具有画面感,充满绘画美。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5)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51、分析闻一多《一句话》一诗中“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一句所表达的思想。 答: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52、分析《乡愁》的四个意境。 答:《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53、分析舒婷《致橡树》中表现出的独立的女性观念 答:女性自尊自强,确立自己的独立价值,树立纯洁坚贞而又健康现代的爱情观。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www.ap5u.com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